好的环境。从我市情况看,主要得益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工业主体地位更加突出。市委、市政府将"以工兴市"确立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方略"后,各县(市)区、市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对工业经济主体地位的认识更加到位了,对工业投入的重视程度更高了,发展工业、服务工业的主动性更强了。今年工业投入"三个60%"的目标明确后,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向制造业集聚,工业投入从关注投量转到投量、投效并举上来,力争实现设备投资、产能与投入总量同步增长。围绕"以工兴市"第一方略的实施,各地、各部门更加注重协调生产要素的平衡。特别是在电力供给上,经过积极努力,我们向省里争取了计划外用电指标,并严格实施有序错峰方案,2月19日以后没有进行拉路限电,实现了电力供求的基本平衡。
二是发展热情空前高涨。在跨越发展的洪流中,各县(市)区、市各部门和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干事的热情空前高涨,创业的激情充分涌动,大投入、大提速、比赶超的热潮此起彼伏,江海大地到处呈现一片热火朝天、大干快上的火爆场面。新年伊始,各县(市)区纷纷拉高标杆,强势奋进,呈现出竞相发展、争先当强的态势,全市上下迅速形成了敢与强的比、敢向高的攀、敢同勇的争、敢跟快的赛的发展氛围。当前,全市上下的这种勇于争先、敢于当强的精神状态,既是首季工业经济跨越发展的真实写照,更将成为今后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是蓄积能量开始释放。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势招商,猛攻投入,在去年成功实现gdp超千亿、财政收入超百亿"双超"目标的基础上,多年累积的发展能量开始集中释放。一批招商引资项目相继投产达效进入回报期,一批工业企业不断成长壮大,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拉动作用日益增强。一方面,新增长点企业运行态势良好。今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数比2003年末净增471户,其中,2003年3月以来竣工投产的240个项目,1-3月已完成工业总产值17.96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增量的1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的贡献达7.76个百分点。另一方面,销售超亿元重点企业增势强劲。1-3月,全市212家销售超亿元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79.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54.48%,同比增长43.3%,高于全市平均增幅1.11个百分点,走出低于全市平均增幅的低谷,拉动全市工业现价产值增长23.4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看,随着发展环境的日益改善,制造业利用外资捷报频传,投资规模小、劳动密集型的传统项目正在被机电、生物、医药等单体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所替代,为今后的发展积蓄着新的能量。
四是体制活力竞相迸发。随着工业企业改革向纵深推进,公有资本基本退出一般竞争性领域,劣势企业基本退出市场,"大而盈、大而难"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原市属工业企业摆脱了传统体制的束缚,企业家抛弃了"小富即安"的思维,全市制造业的体制活力开始竞相迸发。去年以来,合纤厂、冶厂、汽锻厂等17家工业企业实施破产,消灭了一批亏损源;通棉三厂、协宝热电等企业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资产重组,盘活了一批存量;钢绳集团、宝灵化工、醋酸化工、万达锅炉等大企业改革基本到位,激发了一批企业的积极性。在改革的推进过程中,市各有关部门、各资产经营公司倾注了大量心血,改革一线的同志们甘于奉献,放弃节假日和业余休息时间,加班加点,帮助企业再创体制新优势。改制后的企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高潮,为辖区工业增长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指标完成情况看,一季度工业经济顺利实现了"开门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