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风貌,提高乡村影响力。二是建设生态环境。把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加快城区及道路两侧的园林绿化建设,加快绿化、美化峒河、万溶江、丹青河、司马河,加大七大森林公园和环城生态圈的维护力度,完成各森林公园和乡村出入口标志规划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植树造景活动。大力实施“植树、封山、栽花、养草、禁猎、限渔、减排、护水”生态工程,抓好退耕还林和“八百里绿色行动”后期管护,以峒河湿地公园为平台,积极争取国债资金造林、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及林业产业建设等项目。加快以沼气池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开展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建设生态旅游景区景点。三是强化生态意识。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进一步弘扬维护环境、维护生态的优良保守,破除有利于生态环境维护的不良习惯,使维护吉首青山绿水、蓝天白云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绿色发展、绿色开发、绿色消费成为全市上下的自觉行动。四是加强乡村管理。建立健全州市共建共管长效机制,深入推行行业规范和精细化管理。加强社区管理职能和服务能力,推动市直部门局部社会管理职能和配套经费下放到位,全面实行“门前三包”大力开展文明街道、文明社区、文明机关、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国家生态园林乡村、全国文明乡村、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乡村”创建活动,努力提升乡村品位。积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大力建议低碳生活方式。
(五)突出民生改善。发展经济的动身点和归宿。要顺应群众过上好生活的新期待,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一是优先发展教育。摆正教育优先发展位置,逐步推进十二年义务教育。全市学前三年教育和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70%和75%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要达到70%职业中专招生要超过1000人,毕业生就业率要达到98%职业技能培训要超过5000人次。全面完成农村第四批8所合格学校和市四中扩建、市职专实训大楼和1-2所公办幼儿园及65套教师公转房建设。二是健全社会保证。强化社会保证制度建立,扩大覆盖面积、提高保证水平、提升统筹层次,逐步实现城乡低保、养老安全、医疗安全、就业援助、工伤生育、爱心帮扶的保证全覆盖。搞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大病医疗救助方法,巩固和扩大新农合、新农保成果,参合、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70%以上;搞好养老院规范化建设,提高“五保户”养老供养水平。城镇新增住房面积45万平方米,建设廉租住房200套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8000平方米;加快社区阵地设施建设及农村危房改造,启动矮寨等五个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拆迁改造峒河直管公房居民点棚户区。建立健全市场主导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个人自谋职业相结合的就业援助制度,新增就业岗位3000个。三是提高人口质量。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控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积极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强化村为主,加大优质服务和惠民政策力度,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4‰以内,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率达50%以上。四是促进社会和谐。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城乡群众性体育运动和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探索城乡社区、两新”组织、流动人口、户籍等管理新模式,完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和权益保证机制,抓好平安生产,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四、强化保证措施。
要发明一切有利条件,为确保今年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着力优化“三个”环境,建立“四型”政府,狠抓“四个”落实。
(一)优化“三个”环境。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切实转变干部工作作风。严格执行“一站式审批,一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