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新中国建国以来我党长期执政的状况,容易使党内一些领导干部产生脱离群众、贪图安乐的倾向。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教授刘海涛说,面临改革开放的浪潮和市场经济的洪流,一些党员干部也受到了腐朽文化和封建落后思想观念的侵蚀。干部教育和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以及体制、制度和规范上的不完善,也使一部分领导干部放松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理想信念有所动摇,革命意志衰退,经不住权力、金钱和美色的诱惑和考验。这些客观的情况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因此,在新形势下加强监督和教育,着力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更显紧迫。
干部作风攸关发展大局
领导干部能否始终保持良好的作风,坚持党的根本宗旨,是党在长期执政情况下必须面对的考验。这种考验过去存在、现在存在,将来也会长期存在,关系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小康的发展大局。
干部作风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刘海涛教授说,干部作风问题不解决好,科学发展观就只能停留在口头上,很难落到实处。比如有些领导干部存在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的做法,或是只看眼前、不顾长远、畸重畸轻、忽视协调,或者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搞花架子、好大喜功、脱离实际,这些都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科学发展的目标格格不入。
干部作风建设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领导干部的良好作风本身就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是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良好的风气能够营造扶正祛邪的浓厚氛围,产生扬善抑恶的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黄宗良教授说,领导干部作风不正、不实,会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影响党群、干群关系,甚至激化社会矛盾。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是在党的领导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实现其根本利益。领导干部应该着力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到为民、务实、清廉,才能凝聚人心,形成构建和谐社会的强大力量。
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同样关系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人民群众对党的感情和认同,主要是看每个党员尤其是领导干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因此,刘海涛教授说,优良的作风本身就是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的体现,是衡量一个政党是否具有较高的执政能力,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的重要指标,也是群众评判一个政党是否值得信赖的重要依据。一个政党的干部作风好,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强,其执政基础就稳固。反之,就必然脱离群众,失去民心,其执政基础就会逐渐瓦解。
在新形势下,反腐倡廉也必然要求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领导干部的作风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是抵御腐败,保持清廉的重要保障。陈雪薇教授说,从近年来查处的一些领导干部腐败案件来看,不少人违纪违法都是从作风问题开始的。干部一旦作风上放松了要求,就会降低甚至丧失拒腐防变的能力。因此,加强干部作风建设,坚持防微杜渐、警钟长鸣,是反腐倡廉的重要基础性工作。
“八大风气”确保为官之德
多位专家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采访时一致认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大良好风气”,从思想作风、学风、工作作风、领导作风、生活作风等方面,对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提出了全方位的高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目的在于通过干部作风的转变和干部素质的提升,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