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堑通途话辉煌——那曲交通四十年经验总结纪实
天堑通途话辉煌
——那曲交通四十年纪实
最嘎
随着1954年10月,青藏公路通车到那曲,藏北公路事业揭开了崭新的发展历史。那曲交通治理机构成立于1964年,历经工交科、交建局、工交局、交通局几个发展时期。负责全地区交通行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以及公路建设规划和干线公路养护治理工作,负责对交通企业发展进行指导和对路政执法工作监督。在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支持下,那曲交通从无到有,蓬勃发展,成为那曲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是藏北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命脉。
四十年来,藏北交通人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几代交通人在公路建设事业中不懈奋斗,促使那曲公路交通事业得到长足进展。
以那曲镇为中心的公路网络初具规模,带动全地区社会经济快速发展
目前以那曲镇为中心,g109、g317两条国道和s301、s305两条省道为主干线,形成大字型骨架,以s301、s205、s305、s303四条省道和x601一条县道为支架构成的国道、省道、县乡的公路网初具规模,随着青藏铁路的修建,那曲作为陆上交通枢纽,成为货物集散中心,以那曲镇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覆盖整个羌塘草原。-
那曲地区国道总长为366.4公里,省道1861.8公里,县道1809公里,乡道6745.24公里,村道20231.2公里,专用公路97公里。通车总里程为31110.64公里。
2004年4月16日,夏曲卡至比如县通县油路全面开工,标志着那曲公路建设从数量建设到质量等级建设的转变,成为藏北公路建设史上又一个新的里程碑。
公路事业的发展带动了全地区社会经济和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现代运输格局基本形成。汽车拥有量由最初的6辆,发展到今天的3260多辆。开通客运线路7条,日发运班车22次,年均客流量69304人次,形成了大中小型车辆,高中低档车辆结合的公路客运新格局,市政交通得到改善,中巴、出租车的出现满足人们的出行需求。公路货运市场完全放开,呈现多元化的竞争态势。全地区运输货车达2621辆,其中个体车辆2455辆,保证了进出藏物资运输的需求,从而繁荣了市场,能够满足藏北人民物资生活的需求,充分带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公路养管事业蓬勃发展,公路通行能力不断提高
那曲地区的公路养护机构由最初的黑河专署公路段一个发展到现在的8个公路段共84个道班。那曲的公路多修在戈壁荒野和高山峡谷,海拔均在4500米以上,筑路难,养路更难。几十年来,为了确保公路的完好畅通,广大养路工人以养路为业,以道班为家,长期工作在野外,顶风冒雪,抢险保通,默默牺牲着青春、奉献着生命,可以讲那曲交通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藏北交通人无私奉献的历史,是他们用忠诚、青春和热血铺筑了公路的畅通。中心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全国各兄弟单位加大了对口援藏力度,先后两次为那曲地区捐助价值800万元的养护机械设备,机械化养护程度不断提高。目前,共有各类养护机具173台辆。通过养护机制改革,公路养护质量和综合值不断上升。全地区管养公路平均好路率为56.8;养护综合值为62.7。
目前,全地区11个县区成立了交通局,县乡公路建设发展规划和养护工作进入新的发展时期。1995年成立了路政治理机构,依法治路,保护路产路权,公路治理开始逐步走上科学化、法制化轨道。从1998年开始,依据《公路法》和交通部《超限运输车辆行驶公路治理规定》,陆续在全地区干线公路对车辆进行超限监控,累计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