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整体投入水平偏低,办学经费相当紧张,危房改造任务艰巨,全县农村教育的办学条件难以改善。第二,“普九”义务教育债务沉重,高中阶段教育负债运行,成为制约ⅹⅹ教育发展的“瓶颈”。第三,教育信息化水平偏低,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第四,办学环境不宽松,各部门对教育的检查过于频繁,部门搭车收费严重,导致省市关于“税费不进校,学杂费不出校”的决定形同虚设。第五,城区学校布局不太合理,特别是浯溪镇各中小学校班额过大,群众意见十分强烈。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一方面,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农村小学教师大量缺编,城镇教师相对饱和,英语教师普遍缺乏,影响了教育发展基矗另一方面,部分教师的敬业精神淡化,有的同志包括极少数中心校长,不安心基层教育工作,成天“读通学”;有的同志不是勤奋钻研业务,而是将业务时间花在麻将牌桌上;更有甚者,有的同志不注重职业道德修养,打骂体罚学生,变相向学生家长索要钱物,严重影响了教师队伍形象。四是教育行风建设有待改进。乱收费现象依然存在。有的学校巧立名目乱收费,提高标准多收费,扩大范围滥收费,极大地加重了学生家长负担。考纪考风问题突出。去年成人高考出现少数考室部分试卷雷同,导致ⅹⅹ成人招生考点被取消;今年高中毕业会考少数学校出现了严重违纪舞弊现象,在社会上造成了极不好的影响。上述问题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努力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克服。
二、牢牢把握新的历史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为全面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发展教育工作的有关精神,国家教育部制定了《2008-2008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均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对新时期的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牢牢把握这些新的要求,对我们更新观念,理清思路,发挥优势,乘势而上,推动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深刻领会新时期教育发展的丰富内涵。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发展赋予了深刻而丰富的内涵。把握这些丰富内涵,我们才能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教育的自觉性。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速推进“三化”进程,必然要求教育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一轮增长期,我县也面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优化和提升产业结构,实现社会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紧迫任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必然要求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形成与经济结构变化基本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这就要求我们坚持新的发展观,统筹兼顾,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群体之间教育的相对均衡发展,推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不同形式和不同所有制的教育共同发展,推进教育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教育与经济社会的均衡协调发展。其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教育工作加快推进制度、体制和机制创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必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教育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占了非常大的比重,我们必须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着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和教育机构、人事制度等各个层面的改革,努力形成充满活力的体制和机制优势,推动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同时,随着《行政许可法》等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教育管理的范围、内容、方式、方法、手段等都将发展一系列深刻变化,教育行政管理、学校管理工作都必须与之相适应。这就要求我们跳出“教书匠”的教学模式和思维理念,把握时代性,富于创造性,不断探索,勇于实践,创新教育制度、体制和机制。再次,中央提出坚持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