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其次是粗放型增长方式。基本特点就是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和多占地(“四高一多”)。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最后是土地、矿产资源相对不足。我国人均耕地只有1.39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六省(市)的人均耕地已经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亩警戒线。矿产资源人均探明储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58%,位居世界第53位。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带来的土地、矿产资源粗放利用大量存在,加剧了这种资源供求紧张状况,最终形成了土地紧约束和矿产资源保障能力总体不足的局面。
第二,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国土资源改革和发展的难度加大。首先,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是今后经济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和一个较长的过程。各级干部发展理念和观念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现有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障碍的调整需要一定的时间,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制度、政策设计和出台也需要时间,进而使科学发展观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更是一个较长的过程。其次,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当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中央和地方的事权需要进一步界定,金融体制和结构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日益显现。现代市场体系的建设还有不小差距,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不够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不够健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仍在不断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不尽合理,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不断加大。由于体制机制法制方面存在障碍,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使得土地、矿产资源方面的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凸显。当前国土资源领域违规违法乱占滥用耕地、乱采滥挖矿产资源屡禁不止,正是这种利益诉求和矛盾纠纷的集中反映。国土资源改革和发展的难度也进一步加大
这种阶段性特征和特殊的资源国情,决定了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于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和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这个最大的实际,把解决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两难”问题放在首位。
二是要深刻把握党的十七大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要使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落地生根,必须在贯穿、结合、转化上下功夫,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第一,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走出一条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的新路,为实现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目标提供资源保障。第二,从制度上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加强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增强针对性和有效性。当前尤其要注意“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要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大力推进土地、矿产等要素市场建设。第三,走新型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的任务很重,已经和即将部署的综合改革都涉及国土规划、土地管理制度和矿产资源开发格局等重大问题。一些地方正在推进和酝酿的许多重大改革,如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等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都、重庆城乡统筹试点,武汉城市圈、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试点,都有改革土地、矿产资源管理和创新土地、矿产资源政策的迫切需求。第四,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法制,涉及国土资源领域更广,内涵更深刻。国土规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