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广阔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土地登记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一方面我们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了,另一方面对我们的工作要求也更高了。
2.中央把土地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对地籍管理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国务院28号、31号文件把土地作为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严把土地闸门,需要我们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和技术支撑。加强宏观调控,要运用经济的、法律的、行政的、技术的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3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以实际耕地的保有量和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作为土地利用年度计划考核、土地管理和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的依据。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交纳范围以当地实际新增建设用地面积为准。土地基础数据已成为政绩考核、土地税费征缴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准确、及时全面提供国家需要的基础数据。
3.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通知的下发,对地籍管理也是新的机遇和挑战
第一次土地调查是在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农牧渔业部、国家计委等有关部门关于进一步开展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国发〔1984〕70号文件),从1986年开始全国开展了土地详查,历时十年,到1996年全面完成。当时的那一次详查,为新法的实施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提供了一个比较可靠的数据,对建设用地、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农业保护区划定等提供了重要技术和依据,在土地管理工作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地籍管理事业的发展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相隔22年后,社会经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土地管理的方式和手段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又一次为地籍管理事业发展提供很好的机遇和空间。我们要利用第二次调查的机会来进一步发展和壮大地籍管理事业。
4.《地籍管理“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也为地籍管理事业提供了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规划纲要》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地籍重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释和部署,提出了地籍管理在“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国土资源管理中心工作,不断加强土地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和地籍基础业务建设,全面推进地籍管理的系统化、制度化、信息化。充分发挥地籍管理产权优势、数据优势、技术优势和文化优势,不断强化地籍基础和保障作用。为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维护权益和服务社会提供支撑和服务。《“十一五”地籍规划纲要》比较系统、全面地展望了下一个五年地籍管理目标和任务,指明了工作的方向。
(二)从微观层面分析地籍管理面临的形势,必须清醒地认识四方面的差距
1.的地籍管理基础与所处的地位还不相适应
作为一个副省级的城市,经济相对发达,地籍管理工作有条件,也应该走在全省的前列乃至全国前列。虽然我们地籍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我们的工作与一些先进地区相比还有很多方面的差距。比如市局他们在窗口的服务方面,在商品房土地登记当场办结方面提供了经验,不算发达的地方在地籍信息系统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在城乡一体化管理方面创造了经验。我们虽说也是全国先进,但与这些地方比还有一些差距,其它许多地方还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学习,我们不要盲目乐观,沾沾自喜,更要迎接挑战。
2.的地籍管理基础与加快推进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推进,必须需要地籍数据作为支撑和依据。比方说城市房屋拆迁、集约节约利用土地,都离不开地籍基础数据,需要地籍管理部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数据。但是就目前地籍基础数据业务来看,按照城镇数字国土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城镇测量总量来说已达到八百多平方公里,但还有三分之一没有完成;村庄地籍更是不足。从各县(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