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大中企业,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包括与外优势企业的联合,再培育
一些上规模的企业集团,使其成为我工业经济中新的更多的"亮点"。
加快工业经济走出低谷的步伐,单纯靠我们自己搞活国有经济困难太大。假如眼睛只盯住自己的上公司,靠他们来拉动,风险也很大。所以我们眼光要放远,哪棵大树有利于我们,我们就靠哪棵,必须打破区域界线,打破行业界线,寻求经济合作伙伴。兴发集团的发展壮大不就说明了这一点吗?假如我们只顾地方利益、局部利益,能拉动经济发展的"龙"头就难以长大。可以通过抓住国家实施债权转股权政策的机遇,或者争取挤进国家核销呆帐的盘子,甩掉大包袱,求得大发展。还可以抓住国家、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在当地限制发展的行业和产品,已经开始向中西部战略转移机遇,到外地找伙伴,跑场,发展壮大自己。我们必须以新的姿态迎头赶上,抓住这些机遇不放,谁积极,谁主动,谁就能发展,就能快速发展。
培育和壮大企业集团,要因势利导。要按照产业相关、行业相通、企业相连、产品配套、企业自愿的原则,切忌搞"拉郎配"。要因企制宜,立足企业现有基础,注重从多层次、多途径入手,可以运用固定资产授权经营、公司制改造、兼并、联合、参股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要解放思想,全面辩证理解"不求所有,但求所在"。非凡鼓励强强联合,与外地的大企业、大集团联合,大胆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等各种界限。场经济是无边的海洋,是不以行政区域划界的。我一些破产企业更主要的是要被外的优势企业并购重组。一些要单独上很困难的企业了,就可以与外的优势企业联合起来,组建上公司,或者借助我上公司进行配股,谋求发展壮大。总之,优势企业的重组壮大,是以适销对路的产品为龙头,是以资本为纽带,引导一般企业向龙头企业靠拢,一般产品向名牌产品靠拢,走集约化、集团化的道路。
(三)注重改革的彻底性和实效性,确保改革的成功。
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说到底是一个机制问题,就是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转变为场经济的主体。我的企业转制后,实质效果不明显,其根本原因就是在于改革尚不彻底。可以说有相当一部分企业从表面上进行了体制的变革,而没有从根本上进行机制的更新。过去我们往往侧重于研究困难企业,其实好的企业也存在着这一问题,包括上公司也不例外。因此,我们要继续加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培育出适应场经济需求的新机制。
从哪个方面入手?我认为首先要解决企业投资主体多元化的问题。假如企业的投资主体是单一的国有独资,而不是多元化,就很难形成产权明晰,责任很难明确,政企也很难分开。在这个问题上,国家在某些方面已经有了明确的说法,例如国家资产的新增部分可以拿出一部分作股,企业法人和职工可以持股等等,但从哪拿?谁拿?拿多少?怎么个比例?都没有明确。对于这些问题,答应你试,而且要解放思想,大胆地试。广东顺德在股份合作制企业内部股权分配上,定了4∶2∶4的比例,即企业领导者持股40,中层经营治理者持股20,职工持股40,这是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而定的,这个比例关系到加强企业领导的责任心。在处理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过程中,如何解决一卖了之的问题。批评一卖了之是对的,要防止不正当的交易,避免国有资产流失。但是绝不等于不卖。中心《决定》对中小企业改革提出的七种形式,除了租赁和承包,其余五种都关系到卖的问题。所以问题不在于卖,而在于怎样卖,卖不是卸包袱,不能低价转让,而是要安置好职工,要明晰产权,要盘活存量。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既是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要害环节,是我们今年改革工作的重点。必须围绕建立和完善企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