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家庭工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历史延续性,如30年代闻名的棉织手工业区高阳县,尽管其棉纺织手工业在50年代是由于竞争不过机器工业而消亡,今天的农村家庭工业却仍以棉织业为主,再加上一些印染业。农民在自己家中安上一两架电动织机,作为一家之主的男人负责原料购买和产品销售,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织布工作则由妻女担任,劳动力不足时雇用一两个邻家的女孩儿。这种家庭工业的产品,在质量方面并不比机器工厂差多少,而由于生产规模小,转产较轻易,在随时改变花色品种方面比城市中的大工厂更有优势。今天,高阳县的棉纺织品不但可以摆在北京王府井的大商店中,而且时有出口。各地农村中纯粹使用手工劳动的家庭副业也相当可观,现在农村中很多地方的手工业固然有生产力水平落后,缺乏资金,只有依靠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一面,但农村手工业却并非全靠廉价劳动力来与机器工业竞争。目前农村中手工业最发达的部门,往往是根本没有机器生产的部门,或虽有机器生产,市场上却认为手工生产的产品档次更高。譬如机器绣花整洁美观,电脑绣花图案繁复多变,而在市场上,手工绣花的价格却最高。
把现实和历史联系起来,可以更清楚的看到,农村手工业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它可以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存在,无论是家庭、作坊、还是手工工场;它可以保持手工业状况,也可以发展成为机器工厂;可以是个体生产、集体生产,也可以是股份制企业或合资企业。假如我们不把农村手工业简单地看作农业的附庸,而是把它看作工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工业本来就是从手工业发展而来的,广义的工业也应该包括手工业在内),理解这种现象并不困难。农村手工业和其他生产组织形式一样,自然环境和社会机制能够影响其兴衰,但只要它自身的活力没有丧失,它的经济机制还能够容纳生产力的发展,就不会轻易消亡。即使在外界环境极为不利的条件下,也只是一时停顿,一旦外界环境许可,随时可以重新兴盛,并得到新的发展。
[1]参看拙著《关于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几个问题》,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
[2]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笫267页。
[3]严中平:《中国棉纺织史稿》笫224─225页。
[4]河北文史资料笫19辑:《高阳织布业简史》笫37─45页。
[5]林百举:《近代南通土布史》笫243─253页。
[6]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笫473─474页。
[7]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笫2卷,377页;笫3卷,154─155,180页。
[8]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笫267页。
[9]《政治经济学报》笫4卷,2期,315页。
[10]《中国农村》笫1卷笫3期。
[11]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笫301─302页。
[12]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笫298─299页。
[13]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笫3卷,453─454页。
[14]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笫6─7、16─17页。
[15]吴知:《乡村织布工业的一个研究》笫133、142页。
[16]徐新吾:《江南土布史》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242─244页。
[17]《工商半月刊》笫6卷,9期。
[18]河南农工银行:《南阳之丝绸》笫4─5页。
[19]彭泽益:《中国近代手工业史资料》笫三卷,笫154页。
[20]重庆中国银行:《四川省之夏布》1936年6月,笫111─120页。
[14]徐新吾:《江南土布史》笫302─303页。
[15]吴知: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