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工业生产性投入 为工业经济新跨越增添后劲
副市长在工业经济分析会上的讲话
我市工业经济如何贯彻落实市委提出的“争创新优势,推进新跨越”的总体要求,关键在于抓紧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加快我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建设进程。为切实理清2008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前段时间,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专题调研,并赴周边地区进行了学习考察。通过调研考察,强烈地感受到,工业生产性投入是实现工业经济新跨越的重要突破口。可以说,抓工业投入就是抓住了工业经济发展的牛鼻子。在我市处于资源要素供给相对偏紧、环境压力日益加大的条件下,抓工业生产性投入要坚持量质并重、以质为先。
“九五”以来,我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经历了“九五”前期低迷、徘徊,“九五”后期回升,“九五”末加速增长的轨迹。从宏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业生产性投入是随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一个滞后指标;从微观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工业生产性投入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先导作用,又是一个先行指标。前六年,我市工业投入明显呈现了在起伏中增长、投资主体结构显著变化这样两个特点。尤其是近几年来,在全市一大批乡镇工业区、特色工业区的规划和政策引导下,民营经济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巨大的投资活力和发展潜力,开始向规模型、科技型、外向型发展。2003年民营企业投入占全市工业投入**.*%,所占比重比1998年上升了*个百分点,民营企业投入已成为全市工业生产性投入的主力军。
从外出学习考察的情况来看,绍兴市、常州市一直与我市的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相近,整体实力同处于长三角十五城市的第三层次,但两市近年来无论是发展速度、投入力度都值得我们比较、学习和借鉴。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方面,****年三市均在**亿元左右,绍兴相对落后些,以后一直保持这样位次和基本相同的增幅发展,到****年,绍兴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嘉兴市,****-2003年,受秦山核电建设等影响,嘉兴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又在三市中最大,其中****-2003年四年间,嘉兴市、绍兴市、常州市固定资产投资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占gdp的比重分别为**.**%、**.**%和**.**%,说明我市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较大。在工业生产性投入方面,****-2003年投入总量,嘉兴市、绍兴市、常州市分别为***亿元、***亿元和***亿元,平均增幅分别为**.*%、**.*%和**.*%,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为**.**%、**.**%、**.**%。可见,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中,工业投入比重明显偏小,而基础设施投入则相应较大。从行业来分析,三市投入量最大的行业均为纺织业,且都以传统产业为主,尤其是纺织业,这也与三市产业结构相同;从投资主体分析,三市共同的特点是,国有企业比例下降,民营和外资企业比例上升,2002年外资投入占比我市最高,为**.**%,常州市为**.*%;从资金来源分析,以2002年为例,工业项目的银行贷款所占工业投入比例,常州市最高,达**%,而我市仅为**.*%,工业项目的银行贷款明显偏低,这也说明了我市银行贷款较多地流向了基础设施投资。而且,机械装备业、重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仍是我市的弱项,今后应密切关注,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
所以说,绍兴市和常州市在抓工业投入方面有许多值得我市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比如在重点项目建设方面,绍兴市专门成立了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办公室;在工业区建设方面,绍兴市为支持省级袍江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