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建国
工业园区的创办大大提升了我区的工业化水平,增强了我区的工业经济实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镇镇(街道)都办工业园区弊端不少,我们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制造着一种遗憾。首先,这与现代社会区域分工的理念不相容。其次,是社会成本与社会收益得不到最合理、最经济的结合点。第三,与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转型,即由县域经济向都市经济转变,实现产业结构和人口结构的优化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必须优化整合现有工业园区,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观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一是全区一局的观念,要顾全大局,全区一盘棋。城乡一体并非是在改变现有城乡二元结构突出的现状下消灭农村,处处建城。要走出这一认识上的误区,切实提高对区域分工重要性的认识,自觉服从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积极参与工业园区的优化整合。二是破除数字论英雄的观念。数字是政绩的一种简单的即期反映,而从城乡一体、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去对照,政绩的评价不能是简单的“数字”,而更应从治下的各种内涵去综合评价,特别是长期的影响去评价。三是环境亦是生产力的观念。近期省委和杭州市委分别召开了由党委政府主要领导参加的生态省(市)创建动员大会。省市主要领导都提出了环境即生产力的观点。这对于我区推进工业园区的优化整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只有优化产业与产品结构,整合现在过于分散的工业园区,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保证我区的青山绿水,而只有这样的环境,才有吸引力,才能永续发展,才说得上对子孙后代负责。
———管理体制上的创新与突破。优化与整合工业园区,重点在优化,难点在整合。整合涉及到现有管理体制上的创新。《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打破现有的行政区划界限,这是十分大胆的创新构想。突破行政区划的桎梏,按经济属性和区域分工为纽带,重组生产力优势,是当今世界的一种潮流,也是生产关系始终是符合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必然要求。如江浙沪的联手打造长三角城市群、经济圈就是一个典范。但是打破不等于马上去搞行政区划的再撤并,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的行政体制基础上,创造出一个新的模式,按城乡一体化的总要求,人往城里走,厂往园区搬。我们不妨学习南京江宁区的先进经验,在若干区域整合若干园区,实行基础设施一体化,工业园区共享化,而行政管理维持现状。与此同时,必须研究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让不宜办工业的区域也享受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成果,解决当前工业园区小规模低层次和过于分散所带来的弊端。
——考评制度上的创新与突破。创新现行的考评制度,实行考评制度的个性化和考评内容的质量化。经济社会的全面转型和城乡一体化,意味着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要有根本性的转变,即内涵要求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从外延形态由镇镇(街道)办工业园区向办重点园区转变,这给目前党委政府指挥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考评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一是考评不能千篇一律,而要从实际出发,寻找一个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实际的切入点和平衡点,建立个性化的考评制度。二是要淡化量的概念,引入生态保护、绿色gdp的内容,增加高质量、高技术的份额,不仅看入园企业的数量,更要看入园企业的质量,要讲究投资密度与产出密度,引导企业从传统的“两高一低”(即高用地率、高耗能率、低产出率)向现代的“两高一低”(即高密度投入、高效率产出、低耗能率)转变。同时,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在中心城区,要把对第三产业的考核作为主要的经济指标,因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无论是在安排就业还是在税费收入上都对我区有着很大的利益,而且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