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内部全员、全过程管理,夯实企业质量基础。大力推进质量管理体系、计量检测体系和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在产品质量、安全卫生、节能降耗、环境保护等领域的强制或自愿认证,促进企业加强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工作。特别是要加强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和安全管理,防止发生严重的食品、药品行业的安全事故。
三是强化检验检测。要引导和帮助企业建立技术检测机构,不断提高检测把关水平,特别是引导大企业推进检测研发中心建设,以技术机构来促进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的研发。质监局要根据产业结构谋划布局,在全市各块状经济集中的区域抓好公共检测服务平台的建设。同时积极借助省、*市的技术检测力量,在*设立工作站,完善检测体系。去年,在*造纸功能区已经建立了纸张检测中心,下一步,我们要整合力量,加快推进在球拍等有较高产业集聚度的工业功能区建立检测中心,不断提高实验室层次水平,更好地为质量提升和产业升级服务。
(二)坚守底线,确保安全
安全是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质量安全的保障,“质量强市”就是一句空话。确保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等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质量工作不出事,是“质量强市”建设的基础和底线,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一是健全监管机制,坚持从源头抓质量安全。要严把市场准入关,严格执行行政许可、强制认证、资格审查等市场准入制度;要强化部门联合协作机制,信息互通共享,步调一致,开展联合审批,尤其对食品安全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各监管部门之间的职能衔接,真正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链条,确保老百姓“吃得放心”;要探索市场退出机制,建立证后监管办法,把日常监管信息量化打分,结合年审工作,从制度上解决“易进难退”问题,确保企业质量不滑坡。
二是强化监管措施,切实保障质量安全。要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强化日常巡查、监督抽查和执法检查等日常监管措施,针对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整治,消除各种质量安全隐患;要强化基层监管,落实属地责任,不断扩大监督覆盖面,提高监管的有效性;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十小”行业整规工作,努力建立长效机制,实现长治久安。
三是提高应对能力,有效化解和处置质量安全问题。要切实推进风险预警机制的建立。各行业的监管部门要组织力量,加强市场调查,收集相关检测数据、检查记录和投诉举报等安全信息,加强分析研究。通过开展针对性风险监测,实现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早处理、早化解,使安全监管工作由“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
(三)建设品牌,引领提升
品牌是高质量的象征,提升质量需要树立一批质量标杆,用典型引路、示范带动、效益驱动、政策推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建设的引领作用。
一是结合产业发展来抓好品牌建设。围绕我市传统优势产业和现代产业集群的发展,突出技术创新、区域特色、低碳经济等发展方向,根据不同的行业特点制订实施品牌建设发展规划。从增强企业实力、营造市场环境、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开拓国内国际市场等方面帮助企业家认识品牌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政策引导、注重实效为方针,指导、帮助企业加强品牌建设。
二是提高企业素质来推进品牌建设。要引导企业积极创建自主品牌,加快由粗放加工、贴牌生产向自主品牌生产经营转型。要十分注重提升品牌的质量,引导企业不断加强标准、计量、技术、装备、管理、信用、员工素质、企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建设,打造具有较高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的强势品牌;要加大政策推动力度,对知名品牌企业在生产要素方面予以重点扶持,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