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和推进项目化运作方式,实施后果战略,引进绩效管理,发挥共青团组织优势,整合社会资源,使共青团组织逐步减轻对行政拨款的依赖,建立统一有效的评估体系和持续发展机制,逐步建立起自我运转能力强、团员参与程度深、社会化水平高、更加富有效能的运行机制。
(二) 组织形式创新:从单一垂直型到横向开放网络结构转变
组织创新就是针对团组织结构的失调,通过探索与创新,找到新形势下加强共青团建设的有效形式和方法。紧紧依附于行政体系,实行由上而下的垂直组织模式是共青团几十年不变的组织方式,产业结构调整和由此引发的青年劳动力大规模流动,一再冲击着这种传统的组织结构。要根据顾客战略,分清共青团组织的主要顾客、次要顾客、执行者和利益相关者,使共青团组织更加突出服务功能,使团的基层组织设置要适应经济社会结构和青年群体分布的变化,实现体系巩固团建创新两手抓。要从依托单位设置、自上而下垂直体系为主向适应团员青年就业、生活的具体情况、灵活而且呈放射型的网络式设置上创新,重点抓住城市和农村青年中心建设这一战略关键,大胆创新青年组织新模式,发挥共青团组织在其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加强青年中心组织网络建设,推行青年卡,延伸团的工作手臂,构建起一个新的覆盖全体青年的组织体系和服务体系;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农村、高校公寓、社区等领域要灵活设置基层团组织,构建起一个适应流动团员教育管理的组织模式;团的管理方式要从金字塔管理为主向科学管理与加强团内民主、提高团员青年参与相结合上创新,通过建立团代会代表常任制、委员会成员和委员会、常委会述职评议制,推进基层团委班子直选、团干部民主竞选等方式积极推进团内基层民主;团的组织生活要从“三会一课”制度要向规范团日活动、增强团员意识和组织凝聚力的活动上创新。
(三)职业性质创新:从任职流动型到职业化稳定型转变
青年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一部分,共青团的工作岗位为党培养了大批优秀干部。共青团工作的政治性能够在党的领导下保证青年工作的正确方向,但又容易带来青年工作者角色的混淆。共青团在事实上成为党培养青年干部的基地,共青团的干部流动非常快,使团的工作岗位仅仅成为一个过渡,而很难成为一种职业追求,从而对团干部的工作心态和素质提高,必然产生某些负面作用,也导致团工作难以形成持续发展的局面。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从共青团职业性质方面进行创新。解决事业与职业之间的矛盾,可以借鉴政务性与事务性职位制,或者借鉴非政府组织的某些形式,尽量把大部分共青团工作职业化,使其成为一种职业,在社会地位、声望、收入方面发挥影响,从而培养团干部对共青团职业的认同感,增加组织变革的动力。同时,在团干部的岗位流动上,要保持相对稳定,不宜流动过快,以保持工作的稳定和持续。
(四) 干部机制创新:从任命的政工型到竞聘的复合型转变
团干部的政治水平、能力高低与综合素质,在实践中决定着团组织的形象、凝聚力和各种活动的顺利开展。团干部作为纳入公务员管理参照范围内的党的后备干部,很大一部分会从团的岗位转到地方,从事各级党和政府的管理工作,因此要适应新时期公务员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强对自身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以此适应将来党的干部和政府官员的角色。因此,团干部的选拔配备要从任命制向竞争制、聘用制、任期制上创新;团干部的培养标准要从单一政工型人才标准向经济、政治、文化多方面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标准上创新。
(五) 组织文化创新:变行政式管理为学习型管理转变
现代信息社会瞬息万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