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政府公共管理模式的不断转型,共青团的社会定位,环境和组织依托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给共青团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然而,历来机遇与挑战都是并存的,在面临着更多挑战的同时,我们也看到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越来越多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共事务管理职能被一一剥离出来,落实到相关社会组织当中,而共青团作为一个联系群众最为广泛的青年群体,势必在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再者,社会的安定团结需要在政府和民众之间有一个防震垫,以更好地保证社会稳定,因此共青团组织在表达青年诉求,维护青年权益,服务弱势群体等方面也具备了众多优势。面对挑战和机遇并存的新形势,共青团组织如何积极调整策略,有效应对呢?以下以县(区)级共青团组织为例,结合本人从事共青团工作实践,从公共管理的角度浅析新形势下共青团组织改革和发展趋势。
一、 关于共青团的社会定位及组织特点
(一)共青团的社会定位
在目前中国社会的整体结构中,共青团组织属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公共组织,具有三副社会面孔。首先,共青团是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青年组织,是国家政权的重要社会支柱,他是联系党与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为执政党争取青年、扩大执政基础是它的社会使命。其次,共青团是个准政府组织,它负担政府青年事务职能,主要协助政府管理青年事务。与世界上多数国家不一样的是在我国政府的部门和职能设置中,没有专门的青年工作机构,因而政府在处理这些方面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共青团承担的。再次,共青团是青年的群众性组织,它作为青年具体利益的诉求者和维护者,承担一定的准公共服务工作任务。如通过开展“志愿者行动”、“青少年绿色行动”、“希望工程”、“农民工子女助学活动”、“青年农民素质工程”、“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服务”等工作,均表明共青团正以社会组织的姿态,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建设。
(二)共青团的组织特点
按照新公共管理公共组织理论框架,以县(区)级共青团组织为例,共青团在组织上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社会环境上,共青团组织主要依赖于政府的拨款作为其主要资金来源。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温州各团县(市、区)委的工作经费约有70%以上来自市财政拨款,来自团费和正当社会资助约分别为10%和20%左右,没有团属经济实体和其他收入。
2、在法律和政治环境上,根据党管干部的原则,各地团县(市、区)委的领导大多数是上级党政委派或推荐。近年来,虽然公开选拔团的领导(尤其是副职)成为趋势,并尝试在一些乡镇开展基层团委班子直选试点工作,但在政治权力的强力控制的趋势依然没有改变。同样表现为公共组织的特性。
3、在组织和环境的关系上,各地县(区)级团委大多通过发挥青少年校外活动阵地如:青少年宫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提供校外教育、文体活动、科普教育设施,承担公共产品的生产任务,为青少年群体积极提供公共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公共组织特有的公共服务性。
4、在组织的角色、结构与过程上,共青团组织兼有多重社会角色,共青团既是先进青年的群众组织,具有先进性的价值判断和政治特征。同时,又在于共青团是群众组织,必须体现群众性和广泛性的社会特征。
5、在组织内的人员特征上,由于共青团是党委的助手和后备军,表现在共青团的成员是共产党的后备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