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动参与,团组织服务大学生村官工作深入推进
1、争取党政支持,出台政策保障。去年以来,各团市委认真贯彻团省委、省选聘办《关于团组织参与做好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工作的意见》精神,积极争取党政支持,联合市选聘办下发文件,把此项工作纳入各地选聘大学生到村任职工作总体格局,并对团组织参与做好大学生村官工作提出要求、作出部署。今年,团省委根据省委实施“一村一社区一名大学生”工程的精神,对“苏北计划”进行扩容,并争取省委、省政府的政策支持,将优秀大学生志愿者输送与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有效衔接。最近,团省委通过向省委组织部汇报、争取,在《全省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和工作制度》中明确:由团省委负责对各地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兼任团组织书记(副书记)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指导各地在乡镇(街道)建立任职高校毕业生团组织,在市、县建立任职高校毕业生联谊会;组织开展任职高校毕业生相关培训工作,参与任职高校毕业生创业实践活动。
2、建立组织平台,加强联系管理。各地按照团省委的部署要求,积极在符合建团条件的乡镇(街道)建立大学生村官团组织。目前,全省符合建立大学生村官团组织的乡镇共679个,已建立团组织523个,建团率为77%;其中,徐州、淮安、盐城、宿迁等市建团率达到100%;镇江、泰州等市建团率达到90%以上。各地积极推进成立大学生联谊会工作,无锡、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泰州等7个市已成立市级大学生村官联谊会;在全省应建立大学生村官联谊会的100个县(市、区)中,已建立了81个。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镇江、宿迁等市所辖县(市、区)全部建立了大学生村官联谊会。
3、注重思想引导,鼓励扎根基层。各地团组织重视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思想引导,把人文关怀融入工作与生活之中,让大学生村官顺利度过心理调整期。定期举办座谈会,设立热线电话,开设电子信箱,及时了解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以及工作、学习、生活情况;开展“优秀大学生村官”评选活动,大力宣传优秀大学生村官的先进事迹,用贴近基层实际的身边典型进行示范引导,充分调动大学生村官的内在积极性;有效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创办专门网站、开辟网上论坛、开设博客专栏等,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大学生村官,形成全社会尊重、支持大学生村官的良好氛围。
4、强化教育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各地注重把团的岗位作为培养大学生村官成长成才的重要一环,大力选拔大学生村官到团的岗位工作。截至目前,全省共有到村(社区)任职高校毕业生5927人,目前已兼任团干部4282人。徐州、淮安、盐城、宿迁等市大学生村官100%兼任了团干部,连云港市兼任率达92.1%,无锡、镇江、泰州、常州等市兼任率达到80%以上。各地还将大学生村官纳入团干部及各类青年培训的总体规划,组织开展集中培训以及新农村建设调研、“导师带徒”、“城乡结对”等实践培训,帮助他们了解基层情况,提高做好基层工作、群众工作以及共青团工作的本领。一些地方和高校团组织实施“大学生村官源头工程”,推行大学生到村(社区)实习制度,做好“苏北计划”中大三学生志愿者的跟踪培养,实现关口前移,为大学生到村(社区)任职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去年下半年,结合举办全省团干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研讨班,团省委对部分兼任团干部的大学生村官进行培训,并以乡镇为单位为每位省聘大学生村官赠阅1份《中国青年报》。
5、提供有效服务,推动干事创业。各地充分发挥共青团的组织网络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协调青联委员、青商会会员加强与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