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技术、设备和产品,依法关闭污染严重、破坏资源、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企业。严格行业的市场准入,抓紧完善能耗、物耗、环保、安全、技术、质量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组织开发和示范有重大推广意义的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重点支持一批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的技术开发和改造项目。四是要创新管理体制。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在更大的程度上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手段,促进资源的有序、高效开发和利用,积极推动生产、建设、消费、流通等环节的资源节约。研究有利于推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的财政、信贷、投资政策,形成正确的投资导向。五是要提高全社会节约意识。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开展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树立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营造全民节约资源的良好环境。六是要总结推广好典型、好做法。认真总结和积极推广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中的好典型和先进经验,表彰鼓励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使先进的技术、成功的做法在各行各业和全社会得以应用,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三,切实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担负起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责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按照建立健全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的要求,制定完善建设节约型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切实落实资源节约的工作责任制。主要领导亲历亲为,分管领导尽责尽力,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加强协调,搞好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一位负责同志具体抓好这项工作并建立相应的组织协调机制,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好工作方案,积极扎实推进。各级党政机关要带头搞好资源节约,创建节约型机关。同时,组织开展创建资源节约型城市、社区、企业、单位、学校活动,形成政府推动、市场驱动、公众参与的资源节约机制。
我们要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的社会主义新山东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