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了,各县(市)区、各部门都要积极做好准备,落实项目,落实引资对象,确保有一批项目签约。另一方面,各县(市)区也要根据自身特点,自己搭台招商,有针对性地到上海、广东、福建、浙江等地举办招商活动。
第四,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为什么园区建设在全国各地都越来越受到重视,它的优势到底在哪里?就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为各种投资主体创业发展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他们在园区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厂房,企业、项目进园后,不必花多大的前期投入马上就可以启动生产,很快就能见到效益。在东莞市的长安镇考察时,镇里介绍经验时说"我们的土地种粮食不如种花草,种花草不如"种厂房",他们说的"种厂房"就是盖标准厂房,这些年来他们盖了一大批标准厂房,吸引了1700多家加工企业,全镇每年各种税费和物业管理收入就达20多亿元。这条经验虽然对我们来说没有可比性,但也充分说明了基础设施的重要,建标准厂房的重要。因此,我们必须切实把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放在园区建设的重要位置,项目来了有园区可摆,引进生产线有厂房可进。各县(市)区和各部门要抓紧对现有园区设施进行配套改造,进一步完善功能。对新办园区要切实做到"五通一平",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水、电、路、通信、网络等设施配套到位。同时,要抓紧新建一批标准厂房,这是完善园区功能布局,培育园区发展载体,促进园区发展上水平、上档次的重要手段,这项工作目前在全市进展还比较缓慢,大家一定要增强紧迫感,确保有新的突破。
第五,理顺管理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良好的环境是园区发展的保证。我们建设园区不能把现有的模式搬进去,要用新的机制、新的模式发展园区。一是要推进管理创新。所谓园区应该是有特定区域范围,有明确的功能目标,有完善的基础设施,有产业聚集规模,有高效的服务机构,这是园区完整的概念。如果我们只是人为地把几个企业圈在一起则是空有其名,也不利于园区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各县(市)区要以创新精神对现有园区发展体系和管理机制进行严格规范和完善,把园区建设发展纳入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轨道。对进园区企业,要提供从一开始的证照办理、到生产经营中与外界关系协调,以及日常的治安、社会事务等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使企业能一心一意、集中精力投入到生产发展中去。二是推进服务创新。对进园发展的各类企业,各部门特别是行政审批和行政执法职能部门要降低门槛,高抬贵手,网开一面,多理解、多服务、少打扰,只要他们不违规违法就放手让其发展,确需进入企业进行检查收费的也要事先与园区管理机构联系,不能随意到企业检查、收费,这要作为一条纪律定下来。三是推进政策创新。在园区起步发展阶段,吸引外来投资政策仍是一个关键因素。我们要在不违反国家政策的前提下,采取更加灵活、更加优惠的政策给予外商最大的便利。对进园企业应当享受的优惠鼓励政策,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对新进园企业在项目起步阶段,允许先经营后收费,在企业取得经营性收入之前,不收取任何行政事业性收费。在这一点上,希望工商、税务、技术监督等部门思想要解放一些,标准要放得更宽一些,给予企业实实在在的支持帮扶。全市各级金融部门要大力支持园区建设,为园区企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市中小企业担保基金,也要重点用于扶持园区的中小民营企业、科技企业。
第六,进一步加强对园区建设领导。园区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发展关键在领导。市委、市政府决定每两年对园区建设进行一次检查,并把园区建设情况与考察各级领导的政绩挂钩,搞得好的市委、市政府将给予奖励,差的要通报批评。希望各级领导、各个部门的领导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把园区建设紧紧抓在手中,真抓实干,抓出成绩。市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