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一、深刻领会省委全会精神,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八大经济区”的战略部署上来
第一,建设八大经济区,是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优化全省生产力布局的战略决策。制定科学的区域发展战略,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条件下,各级党委政府调控经济、推动发展的首要任务。八大经济区规划,正是省委省政府着眼发挥我省石油、煤炭、土地、森林、生态等资源优势,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优势地区集中,打造八个各具特色、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带,培育一批具有较强拉动力的经济增长极,支撑全省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的重大决策。这一发展战略,必将有效解决我省区域经济重点不突出、产业布局分散、缺乏规模特色,资源优势难以实现最大化、资本等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等问题。
第二,建设八大经济区,是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促进全省各地区、各产业共同发展的战略决策。“规划”充分体现了“五个统筹”的科学发展观要求。从条块来看,既注重支持那些在地域、资源、产业等方面有优势的地区率先发展,又倾斜扶持那些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差的地区赶超发展,覆盖了全省从西到东、从北到南每一个市县。从产业来看,既有哈大齐工业走廊、东部煤电化基地等重点工业产业,又有两大平原农业综合开发试验区、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等农林产业,还有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开发区等第三产业;既有内向型经济,又有东北亚经济贸易开发区、哈牡绥东对俄贸易加工区等外向型产业;既有传统经济,又有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等现代产业。
第三,建设八大经济区,是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区域竞争实力、推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规划”不仅把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保护区作为一个独立的经济板块来谋划,而且把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建设生态文明贯穿到每一个经济区建设之中。从产业规划到项目谋划,都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科技引领,既注重创造优良的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法治环境、人文环境,又严格坚持环保、安全、能耗、技术、质量等准入标准,特别是倾斜发展循环经济等效益高、能耗低、污染少的产业和产品,坚决不走浪费资源和能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老路。
第四,建设八大经济区,是变分散布局为集中优势、变分割经济为整体优势、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决策。没有科学的区域发展规划,必然导致同一经济区的各地之间产业发展不协调,生产力布局各自为战,项目建设低水平重复,产业结构低级化趋同,难以形成较高的产业关联度、较强的相互促动能力、较为科学的辐射带动机制,地区之间利益性矛盾较多,互相争夺资源和市场,难以把区域比较优势变为整体竞争优势。八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实现区域经济统筹发展、协调推进、相互带动、共同繁荣。
二、紧密结合*实际落实省委决策,坚定不移地推进“358”规划不动摇
*总书记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30周年大会上,针对坚持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问题,特别强调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这就告诫我们,科学的发展战略一旦确定,就必须一以贯之地狠抓落实,决不能朝令夕改、半途而废,让干部群众无所适从。一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市委七届四次全会制定的“358”跳跃式发展规划,完全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符合*实际,符合全市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也完全符合这次省委全会确定的建设“八大经济区”战略。我们必须把落实“八大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实施“358”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地推动跳跃式发展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