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领导责任制,层层抓落实。
北疆四地州一个共同点,就是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开发工作十分重视,扶贫开发工作都有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地、县成立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地、县、乡三级层层签订责任状。各级党委、政府对扶贫工作实行“一票否决制”,对不能完成当年扶贫开发任务、未能按目标责任制使贫困户摆脱贫困、解决温饱的单位和个人不予评选先进。同时加强完善组织领导,以实现扶贫开发的高位推动。按照“区负总责,地州统揽,县抓落实,乡镇衔接,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充实完善各级扶贫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并形成纪检、监察、财政、审计、扶贫、计委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定期检查,形成制度,长期坚持,不使扶贫资金挪用、流失、滞留、截留,保证了把“救济钱”真真用在救济贫困百姓上。
2、积极拓宽扶贫开发渠道,千方百计增加贫困人口收入。
如何帮助和引导贫困户开展生产,发挥自我动力,增产增收,摆脱贫困,是扶贫工作的难点所在。伊犁州以实施“庭院经济开发建设工程”为突破口,提高贫困户劳动技能,增加人均收入,改善生活条件,使贫困户在摆脱贫困的进程中迈出了第一步。一是对贫困户所住危房进行改造,整修院落,使其有围墙,有院门,修建牲畜棚圈和禽舍。二是每家养1头牛、10只羊、100只鸡(或50只鹅、50只鸭),有定单协议的养10头驴。三是每家房前屋后种5分地马铃薯、5分地蔬菜(胡萝卜、皮芽孜、卡马古、大蒜等),每家种6棵苹果树,每家挖菜窖1口、家庭水窖1口;每家的口粮田,60%种小麦,40%种玉米,小麦作口粮,玉米和桔杆喂养禽畜。四是帮助贫困户学手艺,制作花毡、地毯、花帽、刺绣等。五是帮助、引导贫困户建立合理的家庭成员结构,使每户都有一名会经营的明白人,一名外出打工的创收人,一名上学有成的读书人,家庭成员都是家庭养殖、种植的勤快人。从而使贫困户在初级起步阶段,就能够实现在家门口劳动,开展家庭种植业、家庭养殖业和家庭手工业,积累生产实践经验,成为最现实、最直接的增收方式。
3、突出重点,切实抓好重点县、乡、村的扶贫开发工作。
扶贫开发工作始终围绕解决农村低收入人口温饱问题为中心,以重点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为重点,加大扶贫资金的投入和项目管理的力度,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重要环节。自2001年至2003年,塔城地区已累计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17925万元,为重点贫困县、乡建立建设了一批以牲畜养殖、水利基础设施、饲草料基地和牧民定居为主的骨干工程和示范工程,加快了农牧民脱贫致富的步伐,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借助国定贫困县的政策优势,积极争取各类扶贫资金,从而使扶贫开发工作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道。博州扶贫工作紧紧围绕“收缩战线、突出重点“的要求,把有限的财力物力向扶贫重点地区集中,他们把全州确定的60个村作为州直单位重点联系和帮扶的对象,签定三年责任状,不脱贫不脱钩。对其中16个最为贫穷的村,由州财政口径注入160万元扶贫开发资金,帮助贫困户打井、牲畜改良、暖圈建设等,解决了贫困户最为紧迫的生活问题。
4、正确引导,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帮助贫困农牧民增加收入。
积极引导和鼓励贫困户就近就地开展二、三产业,并结合当地实际,帮助并组织农民搞劳务输出,是北疆四地州扶贫工作的一个重要做法。塔城地区采取让贫困户在本地区境内给种养大户打长工和农忙季节打零工、短工的办法,增加贫困户收入。博州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火车换装、棉花和枸杞生产等相关服务需要大量劳动力的有利条件,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抓。伊犁州2004年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