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经县委、政府决定,今天把大家请回来召开扶贫新村建设工作会,着重对*-*年全县扶贫新村建设情况进行一次总结,目的是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责任,找准差距,增添措施,狠抓落实。前面扶贫办*主任对前阶段的新村建设情况作了总结,对后期建设作了安排,*乡、*村、*村、*村在会上交流了经验,最后*县长还要强调,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上半年扶贫新村建设情况
半年来,在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扶贫新村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县级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项目村干部群众及施工业主的艰苦努力,较好地完成了上半年的目标任务。在7月中旬,按照县委政府安排,县扶贫办组织了10个乡镇的书记、乡镇长和10个村的支部书记、村主任,逐村逐项逐块对扶贫新村实施情况实行了交换检查。通过对检查结果的认真分析和详细统计,主要取得了以下成效。
(一)、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
通过实施治水、修路、建房为重点的新村扶贫,新建整修公路52.7公里,实现10个村通公路,新修连户路和生产便道6.8公里,贫困村运输难和行路难的问题得到了解决;维修、整治山坪塘、囤水田、蓄水池、石河堰共23处,新建和整治农渠1.17万米,解决了贫困村的生产用水困难;改造贫困户“三建六改”186户、186套,美化了人居环境。
(二)、农民增收基础得到夯实。
产业培育是改变贫困落后面貌的重要基础。新栽了脐橙、核桃等优质水果1100亩,*村的*脐橙已成为带动全乡发展产业的楷模;新建桑园1620亩,*元山宫村、仙林维末湾村、*村一年突破300张纸的养蚕目标,实现了人均蚕款增收200元。利用科技手段改造劣质桑园、果园800亩;金山河玉沟村除发展桑园主导产业外,全村80%农户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综合效益明显。同时,注重支持培养蚕桑、脐橙等专业协会6个和扶持专重户25户,促进精细化管理,产供销服务,引导、示范农户发展产业,促进产业上档升级高质高效发展。
(三)、农村和谐氛围得到加强
通过农业实用技术、就业技能的培训,村务公开、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思想观念、农业技术大大提高,素质明显增强;通过支部阵地建设,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大大加强。*村70岁的老党员崔成超说,扶贫新村建设给我们村带来了大变化,生产条件变了,生活条件变了,老百姓的思想觉悟也提高了。
上述成绩的取得,主要体现在县委、政府狠抓机制创新。一是竞争立项机制。在扶贫新村的选择上,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主体责任,推行竞争立项,由参评村向扶贫办申请,申报相关资料,通过演讲答辩,民主评议,按照“公开、公平、公正、择优”的原则评审,再报县委、政府领导审定,极大地激发了群众建设家园的热情。二是群众参与机制。在新村建设上我们始终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以奖代补、注重实效”的原则。*村联系在外工作、打工人员及全村党员干部带头捐资5万元,建成了一座便民桥,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子女上学读书行路困难的问题。*村充分发动群众,积极投身新村建设,用好“一事一议”政策,群众集资近10万元硬化了一条长1.5公里的通村公路。据统计*-*年实施的10个扶贫新村,群众集资达60多万元,投劳近5000多个工时。三是土地流转机制。针对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土地撂荒严重的实际,积极鼓励业主大户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承包土地,实现产业化经营,如绵阳业主*在*村承包土地200亩黄花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