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国家投资的重点与扶贫开发相关的内容紧密结合,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的沟通联系,争取得到更多的支持,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三要利用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的有利条件,增加贫困地区信贷投入。积极协调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为扶贫龙头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引导扶贫信贷的倍增机制和信贷担保机制,努力扩大扶贫信贷资金和小额信贷扶贫资金规模,积极推广村级互助发展资金模式,解决农户发展生产的资金需求。四要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加大强农惠农政策落实力度,让贫困农民从政策中增收。鼓励农民自主创业返乡创业,让农民在活跃农村经济中增收。结合整村推进、产业开发、移民扶贫、灾后恢复重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优先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努力增加贫困农户受益的机会。
第二,抓好产业扶贫,提升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行后,为扶贫开发突出产业发展、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创造了更好的条件。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二者相辅相承、相互促进,不能相互替代。扶贫部门和民政部门要搞好衔接,确保绝对贫困人口全面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开发式扶贫要把产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按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思路,千方百计加大产业发展力度,使贫困群众从生产环节得到增收。要从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出发,认真选择发展的主导产业,引导贫困群众大力发展有特色、有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的农产品生产,特别是要选择覆盖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规模优势,做到近期增收有保证,远期增收有潜力。要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力度,大力发展各种类型和所有制的龙头企业。有条件的扶贫龙头企业,应尽量安排返乡农民工就业。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完善贫困农户和扶贫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发展。
第三,加强基础工作,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扶贫开发既要解决应急之需,又要消除贫困之根,着力改善环境、提高素质,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打好基础,为贫困地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一要抓好基础设施扶贫,不断改善贫困地区群众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农村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农业机械化发展以及“水、电、路、气、房”建设和村容村貌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做出了具体安排部署,各地各部门特别是贫困地区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切实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确保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任务。二要抓好科技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能力。围绕我省贫困地区已经形成的畜牧、马铃薯、中药材、林果、蔬菜等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健全和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多元化的技术推广机制,进一步普及和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加快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动员广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切实增强贫困群众依靠科技脱贫致富的能力。三要抓好智力扶贫,努力提高贫困群众的整体素质。普及农村义务教育,提高贫困儿童入学率和受教育程度。抓好贫困户“两后生”职业技术培训,加大对贫困青壮年农民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的能力。深入探索“雨露计划”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有机结合的途径,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由短期培训向职业教育转变,由以向外输送劳动力为主向素质培训、技能培训、定单培训和证书培训转变。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组织开展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专项活动,切实为农民提供免费、便捷、高效的就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