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群众积极参与扶贫开发,在国家扶贫政策的必要扶持下,带动和促进贫困群众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使贫困村整村实现综合性发展,最终帮助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目标。“整村推进”建设涉及10项指标,其主要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产业发展,还包括社会事业、民主政治、基层组织等方面,有一套完整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实现这一目标,不仅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状况,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而且可以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实践证实,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有利于瞄准贫困人口,有利于扶贫资金进村入户、提高使用效益,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贫困村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且能够将扶贫开发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内容与建设方式完善、建设手段与建设机制的对接,是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的具体措施和有效途径。
二、以整体规划为基础,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和方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在建设,规划是基础。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统筹协调、整体规划。其基本设想是:在2010年之前,全面完成139个重点贫困村扶贫规划的实施,稳定解决贫困人口温饱,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夯实贫困村协调文明发展的基础,建立和完善贫困村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增强贫困村自我发展的能力,如期实现《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具体目标: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市扶贫开发政策,以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重点,到2010年,力争使全县139个贫困村初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在基础设施改善上,围绕解决群众的行路、饮水、浇灌、就学、就医、通讯、电视、生产发展、文化科技、生态能源“十难”问题,着力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实现道路宽畅、饮水安全、用电保证、通讯便捷、上学方便、就医可靠、广播到户、电视到家的效果。在增加农民收入上,以培植和巩固特色产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完善市场培育主体和机制,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发展高效、优质、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加100元以上。在基层建设上,以争创“十星级农户”为重点,进一步加强乡规民约建设,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使村民有章可循、照章办事,违章必纠,形成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争做社会主义新型农民;进一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形成治理民主的村民自治区域。注重村民自治建设,完善村民治理体系,完善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体系,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积极开展平安创建活动,自觉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群众安居乐业,最终使重点贫困村实现“有一个好班子、好民风、好规划、好产业、好基础、好环境、好成效”的“七个好”目标。在工作方式上,按照“一次规划、两年建设、第三年检查验收”的要求,采取“先易后难,试点示范,重点重抓,综合治理”的原则,把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与绿色小康村建设、农村经济示范户、老区重点村建设有机结合,整合政策、捆绑项目资金,使每个村年有偿和无偿资金总投入达到100万元左右。通过政策扶持、对口帮扶、产业带动、整体联动,到2010年,使80左右的村基本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标准。
三、以整合资源为手段,逐步完善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