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全面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心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治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心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写进“十一五”规划建议,从战略的高度,描绘出我国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宏伟蓝图。这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决策,必将对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小康社会步伐产生极大地推进作用。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首先消除贫困。消除贫困的要害在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重点在于大力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因此,中心“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要“因地制宜地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一个村、一个村地解决问题,不断加快贫困农民脱贫致富步伐,实现农村的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条件。
一、以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动力,进一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脱贫保证
在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不解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无从谈起。因此,中心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把“贫困人口继续减少”列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贫困人口由2.5亿人下降到去年的2610万人,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8,成为世界减贫的楷模。我县实施扶贫开发非凡是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历届县委、县政府抢抓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扶贫开发方针、政策,始终以扶贫开发作为统揽全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全局,突出狠抓了以整村推进为重点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县累计新修、复修乡村公路3000多公里,新增通路自然村1050个;新修库、堰、渠、窖等水利设施15382处,新增浇灌面积17万亩;新建“三位一体”、“四位一体”生态家园8200多户;新增砖木砖混结构农房5254户,实施安居工程12012户46.7万平方米;改造学校危房49921平方米;新建村级图书室57个;183个村建设了村级卫生室;有线和无线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95,人民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以茶叶、肚倍、烟叶、山野菜、冬枣等为主的特色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48.5万亩,比2000年净增37.64万亩,特色产业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比重达到61.5,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份额达到34。到2004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789元,比2000年净增457元。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16.03万人减少到去年的14.16万人,减幅达11.67,其中绝对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75万人减少到6.96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8.28万人减少到7.2万人。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不仅使已经实施的47个省定重点贫困村和21个省、市对口帮扶村基本实现脱贫,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整体扶贫开发、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是以贫困村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分批实施,始终贯穿了扶贫对象的瞄准式和扶贫项目的进村入户,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规划的村,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农村人均纯收入显著提高。
(二)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效途径
整村推进是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方式的创新。其主要特点是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式。所谓“瞄准式、参与式和开发式”就是瞄准贫困等弱势群体,广泛调动广大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