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教学点建立稳定、密切的联盟关系,各县市政府要把培训转移任务分解落实到各乡(镇),由各乡(镇)政府负责向培训教学点组织输送培训生源,各培训教学点要及时把劳务市场信息、培训计划传递给乡(镇),乡(镇)依据信息作好组织生源工作。这样既减少了生源组织成本,也确保了劳务输出渠道的畅通;三是校校联盟。各培训教学点要与县市、乡(镇)中学结成校际联盟,每年各结盟中学负责组织、动员不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到教学点进行培训,或者是教学点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到中学就地培训,学员由培训教学点统一转移就业,这样既降低了培训成本又方便了学员。“订单式”模式和“三个联盟”战略工作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组织——培训——转移”就业各个环节的良性运行。
⒌整合资源,优势互补。整合资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是做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从大局出发,积极搞好资源整合。一是教育资源的整合。各培训教学点充分发挥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全州技能性培训根据培训教学点的资源情况进行优化配置,统筹安排,把需要培训的某个专业的学员组织到该专业有相对优势的教学点进行培训,各培训教学点要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创造自己的品牌,达到各具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二是转移培训经费的整合。扶贫系统的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与农业部门的“阳光工程”培训农办“绿色培训”等相结合,两个项目要捆绑实施,两种经费要捆绑使用,形成合力。确保我州培训转移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益。三是劳务市场信息的整合。要构建全州劳务市场信息平台,用工企业向各县市和培训教学点提供的就业信息要及时、快捷传递到州扶贫办,由州扶贫办建立统一的劳务就业信息库,然后将信息反馈到各县市扶贫办和教学点,各县市和培训教学点按信息及时组织培训与转移。通过各类培训转移资源的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实现全州信息、资源共享,使
劳动力转移就业及时有效,配置优化、合理,从而形成全州培训转移“一盘棋”的灵活格局。
⒍抓好教学点的培育、申报和治理工作。目前,我州经省扶贫办审查认定具有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资格的仅有州职业技术学院和兴义、兴仁、安龙、册亨县的职中,贞丰、望谟、晴隆、普安四个县要努力创造条件,培育、申报培训教学点,扩大培训覆盖面,力争全州每个县市都有一个培训教学点。要加强对培训教学点的治理和指导,提高培训质量。
⒎加强培训资金的使用治理。培训转移要实行项目治理,要建立规范的培训台账和转移就业台账。这方面,州扶贫办已做了充分的工作,制订了培训转移的具体运作方案,要尽快下发各县市扶贫办和培训教学点遵照执行,并加强督促指导。培训资金要严格按照《财政扶贫资金治理办法(试行)》和《财政扶贫资金报账制治理办法》的规定,做到专款专用、专户治理、封闭运行,实行严格的报账制,确保资金用在培训上,使参训贫困农民从转移中受益。
(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抓好产业化扶贫
抓好产业化扶贫,必须以拓宽贫困群众基本增收门路、提高收入水平为目标,从贫困地区实际出发,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加强治理与配套服务、自主创业与政策优惠相结合,积极稳妥地加快贫困地区产业化发展进程。
一是要制定农业产业化扶贫规划。制定规划是推进产业化扶贫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各县市要在扶贫规划的基础上,结合国家和省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抓紧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在制定规划时,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科技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培育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扶贫基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