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不到位,到村到户率比较低,扶贫效果不理想。六是协作配合不力,资金整合不力。由于扶贫资金的多渠道治理体制
,加之部门之间沟通协调不够,甚至有的出现各自为阵的现象,各方面各渠道的扶贫资金未按扶贫开发规划统筹安排,资金整合、捆绑使用不到位,投资分散,未能充分实现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七是扶贫部门工作条件与繁重的扶贫任务不相适应。全州扶贫机构人员编制少,力量薄弱,不能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多数乡镇扶贫工作站没有专职人员,有的形同虚设。有的地方没有按要求落实相应的扶贫工作经费,扶贫部门没有必要的办公设施,致使扶贫项目实施监督治理不到位。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农村基础条件差,贫困人口多、生产力水平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新阶段扶贫开发任重道远。因此,我们既要清醒地熟悉全州扶贫开发的长期性、艰巨性,又要增强做好扶贫开发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全面把握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新形势、新特点,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集中精力,扎实工作,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地把各项工作落实到位,全力推进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进程。
二、理清思路,加大力度,切实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
去年月,国务院在西安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要求把大力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作为确保如期实现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目标的重中之重。全国扶贫工作会议后,州委、州政府立即在望谟召开了全州扶贫攻坚座谈会,贯彻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对实施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等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召开的全省扶贫工作会议,对全国扶贫工作会议精神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并出台了《关于切实抓好扶贫开发三项重点工作的意见》(黔党发〔〕号文件),对整村推进、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作了全面的部署。这是对扶贫开发长期实践的经验总结,是适应扶贫开发新形势、新任务和新特点的机制创新。总结我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以来的成功经验,就在于始终围绕和抓住了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基本素质、拓宽基本增收门路这一根本性的问题。从本质上讲,大力抓好这三项重点工作,是实现“三个基本”的有效途径,是坚持开发式扶贫、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让贫困人口直接受益的有效措施,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表现。以实施整村推进为载体,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力量解决长期困扰着贫困群众生存和发展的问题,从整体甚至根本上改善贫困群众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加快脱贫和稳定解决温饱创造物质基础。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有利于改善大多数贫困劳动力缺乏职业技能的状况,提高基本素质,实现转移就业、增加收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积极开展产业化扶贫,有利于克服贫困地区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变的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改变贫困群众增收渠道少、收入水平低的状况,有效组织贫困群众有序进入市场,逐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扩大产业规模,形成产业优势,拓宽基本增收门路。三项重点工作具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整合资源、到村到户、成效显著的特点,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抓住了扶贫开发的要害和要害。
我州的扶贫开发工作就是要按照党中心、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确定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以贯彻落实好省委两个《决定》和一个《意见》精神为主线,紧紧围绕“三个基本”,“四个基础”突出抓好整村推进、贫困劳动力培训转移、产业化扶贫三项重点工作,确保完成全州新阶段扶贫开发任务。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