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整合资源,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合力。在新农村建设中,各行各业都有义不容辞的帮助支持责任。各有关部门一定要明确职责分工,搞好配合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合力。农业农村部门要搞好规划,发挥具体组织指导作用。发改委、财政、国土、交通、金融、劳动、卫生、教育、文化、建设等部门,要主动地把推动新农村建设纳入本部门的工作内容,统筹谋划,扎实推进,形成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五)大胆探索,不断创新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方法。指导新农村建设,一定要适应新的形势要求,转变工作作风,改进工作方法。要深刻熟悉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扑下身子做艰苦细致的工作,克服急于求成、贪大求洋、盲目攀比等不切实际的做法,绝不能加重农民负担。要非凡防止举债搞建设,增加新的债务。要适应群众民主意识、开放意识、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少用强制、指令、摊派的办法
,多用协商、示范、服务的办法,遇事同群众商量。要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学会用法制的办法、市场经济的办法、政策引导的办法完成工作任务。要注重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切的问题入手,让农民从看得见的实惠中开始行动,自觉自愿地投身新农村建设。各级领导同志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倾听农民的意见、建议和呼声,既要为农民释疑解惑,又要帮农民排忧解难。要善于采用办点示范、典型带动等办法,探索路子,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完善决策,指导工作。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坚持“四要四不要”,即要注重实效,不要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要搞盲目攀比;要有特色,不要千篇一律;要引导,不要包办代替。
(六)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十一五”时期,各级要继续把扶贫开发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力争在年前实现以下目标:着力解决全州剩余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帮助万低收入人口实现稳定脱贫,逐步提高生活质量和人口综合素质;全州每年新启动个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年启动个;安排搬迁扶贫户、人;开展贫困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万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万人;培植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家,到年,使其中家销售收入过亿元,家销售收入过千万元;加快重点革命老区和重点贫困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小康目标迈进。
继续抓好整村推进式扶贫这一有效形式,实现“六个结合”。一是抓好整村推进与产业化扶贫相结合,大力扶持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促进贫困村经济发展;二是继续抓好整村推进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相结合,坚持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先行,为整村推进搭建基础平台;三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科技扶贫相结合,为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四是坚持整村推进与搬迁式扶贫相结合,对不适宜生存地区的群众实施搬迁式扶贫;五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相结合,努力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六是坚持整村推进与社会事业发展相结合,促进贫困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继续落实“三大扶贫机制”,合力抓好整村推进工作。一是要整合政策资源,创新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要求,把发改委、扶贫开发、水利、农业、交通等各方面的政策、项目和资金整合起来,形成合力。二是要实行部门帮扶,创新联动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继续在重点贫困村建立扶贫工作联系点。三是要加强贫困村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保障机制。要始终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当作推进扶贫开发的硬措施来抓,按照“五好”班子的要求,帮助贫困村建设好村级班子,使其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同志们,年,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