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面分析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城市化水平低,社区工作起步晚,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问题:一是居民的社区意识较为淡薄,对社区缺乏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社区党建的氛围不够浓;有些街道社区党组织抓社区党建仍沿用农村党建方式和方法,党在城市工作的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二是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的关系较难协调,部分驻区单位和党员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街道社区党建协调机制尚不完善。三是随着下岗工人、农村党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自由职业者大量流入社区,社区党员的数量和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大。四是社区公共领域的不断扩大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进一步拓展社区党建工作的内涵,社区党组织发挥领导核心作用不够明显。五是社区开展党建工作所必需的经费不落实,社区干部待遇不高,有的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面积小、设施简陋,部分社区 “无址办公”(城北富春社区、阳头阳春社区、待组建的阳头广兴社区)。六是“权随责走,费随事转”机制尚未理顺,有些职能部门仍然习惯于下达行政任务,社区工作负担繁重,户口属地化管理困难,人户分离问题突出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总结街道社区党建工作
一是夯实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按照省委、宁德市委的要求,完成了全市3个街道党委改党工委工作;按照省《纲要》精神和我市的实施意见,在全市3个街道15个居委会、9个村中进行社区整合组建工作,到20*年底,全面完成了城区18个社区的整合任务;按照“一社区一支部”的原则,组建了5个社区党总支、13个社区党支部,依法选举产生了18个社区居委会的三套自治组织,并在社区党组织的组建中实现了同步建立社区党组织、同步配备党务工作者、同步建立党建工作制度、同步开展党建活动的“四同步”目标,初步形成了一个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党组织和其他驻区单位党组织广泛参与的党建工作体系,切实为我市城市社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是增强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合力。建立了社区党建工作责任制。成立了由市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街道成立了社区建设协调委员会和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抓好社区党建工作市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街道党工委书记是直接责任人,街道党工委分管领导及社区党组织书记是具体责任人的责任体系,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本文来自文秘之音网,在百度中可以直接搜索到网络网站系。建立了市处级领导干部和市直单位挂钩社区的责任制。分别由18名副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和36个市直单位与18个社区挂钩联系,了解和掌握社区工作情况,帮助社区解决工作中存在困难和问题。推行了街道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组织社区内各党组织负责人、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以及各类组织和社会团体负责人共同讨论社区党建工作,实现资源共享,共驻共建,初步形成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组织为基础、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类党组织、驻社区单位共同参与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是提高了街道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的素质。针对社区干部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的实际,采取“选、派、聘、兼、训”等办法,拓展选人、用人、育人的渠道,逐步改善了社区党务干部的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增强了社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扩大民主从党员中“选”。通过“两推一选”社区党组织书记,把那些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群众威信高的党员干部选拔到支部书记的岗位上。全市社区党组织书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