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制结构调整力度,搞活个体私营经济。三是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努力抓好乡镇企业的发展。四是结合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促进农村产品的商品化,提高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
⒊加强预算管理,强化预算约束。解决乡镇预算约束软化、支出随意问题,必须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践证明,在目前情况下,依靠乡镇同级甚至下级的力量来实现这种约束是不现实的,必须强化县级财政对乡镇财政的监督。推行一方面乡镇预算仍然由乡镇财政编制,乡镇人代会审议批准,上级政府部门不予于预,以体现“乡事乡办,乡财乡理”的原则;另一方面乡镇预算经乡镇人大批准后,交付县级财政部门主管,由其对乡镇财政的预算执行进行把关。这样做,目的是要在乡镇财政的预算执行环节加一个“阀门”,促进乡镇政府依法理财,减少人为的理财失误和短期行为。与此相配套,上级财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财政人员的辅导和培训,帮助他们搞好收支测算,提高预算的编制质量和可操作性。对乡镇主要领导人要实行离任审计,严禁乡镇政府或财政部门盲目举债和为他人担保。
⒋试行“零户统管”,强化乡镇财务管理。乡镇在保持各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自主权不变的前提下,由总预算会计对各单位会计事务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各单位只设出纳人员,不再单独设置会计人员。同时,将现代化的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帐务管理中,通过计算机对各单位的人员情况、工资数额、各种帐务以及报表进行管理,使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制度化,更能及时、准确地反映财务收支情况,这样一来,就将各单位的收支行为直接置于财政部门的审查和监督之下,切实起到维护财经纪律和财经秩序的作用。
⒌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提高乡镇财政的保障水平。目前大部分乡镇的预算外资金收入规模一般都高于预算内收入规模,这种“内紧外松”的现象是极不合理的,不仅严重影响了乡镇财力的合理配置,而且导致了预算内工资难以保障、预算外却在发奖金、补贴的奇怪现象。因
⒍实行精兵简政,减少财政供养人口。一是要尽快实行“控制增量,内部调剂”制度,加强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源头控制。除国家政策硬性规定的必须接受人员外,其余人员暂停接受。如果某单位急需人员,可以在现有财政供养人员中进行内部调剂。大、中专院校毕业生,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实行自主择业。二是要合并乡镇机构,清理临时和超编人员。乡镇政府机构的设立,应根据市场经济条件下转变政府职能的需要和当地如需转载或摘录请注明出处: 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按照精简、效能的原则确定,不必强求上下对口。对于职能相近的部门可以进行合并。如农经站与农技站。而对计划经济时期成立的一些事业机构,如农机站、卫生院等,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快将其推向市场。同时,要彻底清退编外人员和临时工作人员,进一步挖掘节支潜力。三是要调整乡镇布局,扩大单个乡镇规模,以减少乡镇行政管理人员,降低公共支出成本,乡镇规模也不是越大越有效益,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