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厂或榨油厂,个体私营经济既少且小又散。反映在财政收入上,就是这些乡镇的农业税、农林特产税占财政总收入的比重达,有的甚至达。
由于乡镇经济规模偏小,再加上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含税量”小,这些乡镇财政收入规模明显偏小,增长也比较缓慢。
⒊财政供养人口膨胀。目前乡镇财政供养人员过多、增长过快的矛盾也越突出,有的乡镇财政供养人员增长明显快于财政收入增长,财政增收部分基本上被新增人员吃掉了。
⒋预算管理松懈。乡镇财政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矛盾现象:一方面因经济落后,组织收入十分困难,收支矛盾比较尖锐;另一方面预算管理松弛,乱花钱、挥霍浪费严重。比如,一些乡镇,在年终间发放名目繁多的奖金、补贴,如精神文明奖、爱国卫生奖、综合治理奖等等,多者人均高达××××—××××元。有的乡镇尽管工资都发不出去,但每年的吃喝招待却要花掉××—××万元,有的高达××多万元。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个别乡镇负责人“以权代法”,随意更改、调整预算的现象非常突出,预算难以发挥应有的制约作用。
⒌预算外资金得不到有效管理,乡镇财政职能弱化。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和《四川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的要求和规定,乡镇财政具有管理预算内、外资金的职责,但目前大部分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由农经站或其他部门管理。而且相当部分资金由县级主管部门集中安排,不仅剥夺了乡镇财政预算外资金使用的自主权,也违背了政策、法律的规定。乡镇财政的调节、调控、监督职能很难得到正常发挥。
⒍“政绩工程”和升级达标项目过多过滥。目前我国乡镇政府每一届的任期较短,一般只有三年。许多乡镇领导班子为在任期内建几个“出彩”的项目,总是千方百计上一些“政绩工程”,到头来不是因为项目选择不当打了“水漂”,就是由于管理不善交了“学费”,使乡镇财政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
另外,名目繁多的“升级达标”活动使本已困难的乡镇财政雪上加霜。应该讲,适度搞一些达示升级活动,的确能够直到促进乡镇重点事业发展的作用。但如果“标准”定得过高,超过了乡镇财政的承受能力,强制搞“一刀切”,就会给乡镇造成很大压力,为了完成任务,许多乡镇被迫集资、募捐甚至借贷,给财政的正常运行埋下很大隐患。
三、乡镇财政建设的基本途径
尽管造成乡镇财政困难的原因错综复杂,但可供选择的对策措施也很多。从长远来看,最根本的是要积极发展经济,壮大乡镇财政实力。近期,则要本着“内部挖潜为主、上级帮助为辅”的原则,深化改革,加强管理,努力解决好乡镇政府最基本的财力需要。
⒈完善适应分税制的乡镇财政体制。完善县对乡镇的财政体制,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事权与财权相结合,有利于充分发挥乡镇财政职能作用;县、乡利益兼顾,有利于调动各级理财的积极性;规范运行,有利于实际操作。在这三个原则下,合理划分收支范围,科学确定收支基数,建立起适应分税制的乡镇财政体制。乡镇财政体制一经确定,至少应保持年以上的稳定期,与一届政府的任期相衔接,不可频繁变动。在保持相对稳定、切实可行的财政体制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对乡镇的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就会有效地巩固乡镇财政的实体地位。
⒉加强乡镇财源建设,促进乡镇经济增长。乡镇财源建设主要应立足农业,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优化农村产品、产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培植效益型乡镇财源。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业,逐步改变粮经比例,提高多种经营收益在整个农业收益中的比重。二是加大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