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各环节工作关系。初步建立了一个以部门为依托,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评价一脉贯通、相互促进、层次分明的“链条式”预算管理机制。在试点的时间安排上,今年月前制定改革试点方案,设计规划实施步骤并统一部署,月份对单位的收支和成本费用情况进行摸底,并完成“一上”,月底基本确定预算盘子,明年月份按规定程序向县委、县政府汇报,明年⒉月份报县人大审议通过后批复执行。工作实施中,预算股和有关股室、单位共同协作,密切配合,推进部门预算和财政综合预算改革顺利进行。
⒉实行“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预算分配办法,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在预算编制主体上,局外以“主管部门”为主体,履行好对所属单位统一平衡、汇总责任,把好初审关;内以“业务股室”为主体,把好分管单位上报预算审核关口。在预算安排上,采取“内外有别、两步到位”的灵活办法,即财政内部由预算股根据预算内、外综合财力情况算大账,财政对外由各业务股室按照部门预算的要求算细账;在内部资金分配上“分两步走”,先确定下达初始额(基本支出及常规性项目支出),再根据财力确定法定支出增量及必保的专项支出项目,分两次切块。除必保支出项目外,业务股室根据分管部门特点和收支实际,按照综合预算的原则,统筹安排支出,有效激发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构建预算内外资金运筹机制,深化综合预算改革
⒈对县级预算外收入进行政府统筹调剂。在报经县政府确定后,争取在年对单位取得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收入,除国家明文规定不得调剂的项目外,统一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集中调剂,打入预算财力,由财政统筹安排支出。
⒉用部门预算的方法核定单位支出盘子,用财力包干的办法强化管理。现在单位类型复杂,财政负担很重。如何合理界定县财政对事业单位的补助范围、方式,是编制好县级部门预算首要解决的问题。从这几年的财政改革实践看,我们应按照综合预算的要求,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发,对单位经费补助方式进行了不断改进。()对部分有条件的单位,试行财政补助“零增长”或“负增长”,逐步减轻财政支出压力。()对预外收入资金较多的部门试行“细化算账、包干补助、节约留用、超支不补”的办法;对一般事业单位,实行“按要素核定收支,财政定额或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助方式。()对自行组织收入较多、经费自给能力较强的事业单位,在核定单位收支的基础上,积极推进“财政补助总额包干”,减人不减资,增人不增资,优化分配结构。变“以钱养人”为“以钱办事”,推动“事业”变“产业”。通过改革,节减财政开支,调动主管部门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促进事业发展。
(三)构建人员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基本支出管理
⒈构建了预算单位基础信息库。在对预算单位人员、资产、收支等情况进行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构建了涵盖预算、决算、审计监督、人事部门等不同资料来源的基础信息库,并初步实现动态管理,为规范人员支出,维护基本支出预算的真实准确提供了有效保障。
⒉建立分类分档的基本支出定额标准体系。按照力求统一规范、公平合理的原则,根据单位特点和预算管理形式,分别采取定额法、定额控制法和非定额法测算其基本支出。对纳入定额法的的行政单位实行综合定额,实行“人员支出按实际、公用支出按定额、项目支出按可能”的预算安排方式;事业单位制定了基本支出开支审核标准,实行财政补助定额。对行政事业单位划类分档,分别确定标准定额。为统一规范单位支出标准,优化支出结构,逐步均衡单位供给水平,合理编制基本支出预算奠定了基础。
⒊适当增加部门机动经费。考虑到受预算编制时间提前等影响,各部门难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