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项目和大型服务(劳务)等全部纳入政府采购范畴,在确保采购质量的前提下,节减支出促进平衡。
思考三:必须提高切分“蛋糕”的艺术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 “量变改变事物的质”,“质变也改变事物的量”。“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的质的数量界限;如果把结余和赤字分别看作不同的质,两者之间的临界点,即收支平衡,也就是我们讲的“度”。掌握“度”的最高境界,即“适度”的原则。如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掌握“适度”的原则,是一门求知不尽的科学、难以说到达顶点的艺术。为了基层财政健康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要敢于做出能促进财政向新质飞跃的决策。在条件不具备时,要注重于量的积累,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质变,而不应违背客观规律“拔苗助长”,提出不切实际的“飞跃”要求,否则将事与愿违。关键在于统筹协调,提高财政资源配置中把握“度”的艺术性。
1、正确认识资源配置中的“度”,促进基层财政决策的科学化。
财政决策作为一种行为过程,是国家为了控制未来的财政分配活动,达到优化财政分配和财政调控的目的,预先对财政分配模式及相关策略进行决断和选择的过程。财政决策是否科学合理,财力分配是否恰到好处,不仅关系到财政分配的成败,而且影响到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和发展。因此,在决策过程中,遵循质量互变规律,按照统筹协调、掌握“适度”的原则尤为重要。
唯物辩证法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注意保持事物质的相对稳定性,让事物的量充分展开,也是事物发展所需要的。因此,我们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目标时,尤其在财政资源配置上,应该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在努力保持收支平衡这个“度”的前提下,根据可用财力统筹财力分配,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实现经济总量及财政收入总量的不断增长,通过量的逐步增长最终达到质的飞跃,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如果不注重客观规律,不坚持统筹协调可持续发展方针,掠夺性的使用生态自然资源,透支性的进行建设性投入,即人为地制造质变,则“欲速则不达”,不仅破坏了原有质的稳定性,而且会使事物出现倒退现象,使基层财政更加困难,有些地区因投资过大,或借贷过多,造成政府债务沉重,财政风险严重即是明证。
当然,也不能把质和“度”(收支平衡)的理解绝对化。质
的稳定性是相对的,任何的度的也是呈时点状态的。在条件具备的时候,为了实现质的飞跃,有时需要突破事物的临界点。(如在具备市场、技术的条件下,为了发展超出可用财力,通过向银行贷款发展经济)关键在于掌握“适度”的原则,即把握分寸、时机,防止“过”与“不及”。只有真正掌握了“适度”,才能搞好可用财力资源的配置,把握借贷与否;如果借贷应掌握在什么程度才利于可持续发展,而不至于积重难返。才懂得怎样处理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关系,不至于影响今后经济社会建设乃至后代子孙的发展。2、正确认识质量互变的多样性,研究资源配置的排列次序,推进基层财政经济的健康发展。
正如矛盾的发展形式有其多样性一样,质量互变也有其多种表现形式:即数目和数值的增减;程度和水平的升降;速度大小的波动;空间排列次序的变化等。但其基本形式,主要有两种:第一,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指事物的量的增减到了一定的程度,突破了事物自身质的临界点,引起质变。第二,空间排列组合的变化引起质变。指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但由于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在空间的排列次序发生变化,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引起事物的根本性变化。如齐威王与田忌赛马,在田忌处于劣势的情况下,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