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把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管理纳入到国有资产管理范围。这既是国有资产管理理论上的突破,同时也是国有资产管理机制上的创新。它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管理方式、运作机制、考核体系,会产生重要影响,也为我们开展市级机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指明了方向。
机关的资产绝大部分都是非经营性的国有资产,机关的国有资产有三个明显的特点。第一,资产量大、质优。如机关的房地产,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其保值性能很强。第二,来源相对单一。其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支出或公共性收入。因此社会对这块资产的关注度必然很高,随着政府运作的逐步透明化,对这块资产的监管力度也必将越来越大。第三是使用对象特殊。机关国有资产的使用者主要是管理社会的机关,因此具有较强的政治性。如果管理不当,造成资产流失,那么损失的不仅仅是资产的经济价值,而且会在政治上带来负面影响。
多年来,市级机关各部门在资产管理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许多成绩。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随着财政预算体制的不断完善,市级机关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基础不实、管理不严、效率不高等与管理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大约有三个方面:第一,制度缺失。当前机关在资源配置大部分依据上世纪90年代的制度或规范,这些制度或规范时至今日已有很多方面不相适应。第二,管理缺乏。在一些部门,虽然有制度,但由于缺乏管理,导致很多可以避免的问题反复出现。点击查看本资料原创网站更多文章第三,监管缺位。单位的领导和主管人员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缺乏相应的制约机制。这些现象的存在,与建立责任政府的理念背道而驰,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的要求也格格不入。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机关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责任感,切实做好机关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二、探索实践,进一步完善管理体制
随着改革的逐步深化,新情况、新问题将层出不穷的反映出来,国有资产管理必须与改革的深化相配套。从当前来看,重点要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第一,加快资产清理,确保工作质量。摸清家底,是规范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家底不清,不仅无法实施管理,而且资产一旦流失,也难以追究责任。这对资产管理来说,负面影响极大、危害极深。抓好资产清理要注重三个环节。一是全面。要认真清理所占有使用的资产,做到部门不漏,实物不少。上报的资料一定要全面地反映本单位的资产状况。二是准确。对各类资产要区分性质,严格按照自查清理的科目逐项登记汇总,报表要认真复核,以防差错、遗漏,或者重复,确保数据的准确无误。三是及时。资产价值是动态的,因此清理工作必须要有时限要求。清理的单位必须按照时间要求认真把握进度,科学统筹,合理安排,提高效率。
第二,规范资源配置,加强预算管理。要抓紧制定完善机关资源配置的统一标准,建立相应的制度,逐步实现机关资产保障的法制化。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要充分发挥上海市场体系比较完整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