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在2009年实施农村综合配套改革时,对乡镇财政机构和人事管理权限作了调整,一些乡镇财政岗位人员不固定,业务不熟悉,个别乡镇因人员调动造成财政岗位无人,县财政也不能及时掌握乡镇财政干部的变化情况,致使乡镇财政管理水平不高,个别乡镇财政工作无人抓,账无人做。因此对乡镇财政的干部管理亟待加强,要把编制锁定下来,人员稳定下来,实行县乡双重管理的办法,县财政要进一步加强调研,形成具体方案,县人事、县编办等部门要积极支持配合。第四要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前面谈到,全县政府性债务总额已达到*亿元,债务的偿还和利息支出已成为困扰县、乡政府运转的突出问题。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积极化解政府性债务,切实降低债务风险,已成为县、乡政府的一项长期性工作。一是要全面化解教育“普九”债务。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和我县的实际情况,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底基本完成*亿元(本金)的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县上“六个原则”和“八项制度”的规定,积极筹措偿债资金,全面推进债务化解,确保任务如期完成。二是要建立其他政府性债务管理新机制。要利用化解教育“普九”债务的契机,总结兴隆、永顺两镇债务化解试点经验,扩大债务化解试点范围,积极探索债务管理新办法,建立债务管理新机制。要按照“普九”债务的清理核实办法,对其他政府性债务进行再清理、再锁定,彻底摸清家底,挤干水分,建立、完善债务管理台账,建立债务动态监管机制。要通过纠正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完善经济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违规新增债务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离任债务审计制度等办法制止新增债务的发生,建立债务新增控制机制。要采取清收化债、盘现还债、剥离化债、冲转化债、增收还债、节支还债等多种办法化解债务;要建立偿债准备金制度;要建立“以奖代补”的化债激励机制;要把化解债务纳入政绩综合考核体系,建立减债也是政绩的观念,从而建立债务偿还的长效机制。
再次谈“用”。用也就是财政支出,是国民收入的再分配过程,是政府聚集财政收入的最终目的,它是财政活动的重要环节,是政府调控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手段,政府的公共财政职能主要靠支出来履行。财政的公共职能要求财政支出要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宗旨,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现阶段主要是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的产品和服务。近年来,财政资金大量投入公共领域,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随着政府公共职能的进一步扩大,财政的公共保障能力要进一步增强,财政支出要继续向公共领域和民生领域倾斜,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出总量中用于社会事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的支出比重。要下决心解决支出存量固化的问题,对存量支出进行清理,该调整的要调整,该整合的要整合。要严格把握增量资金的投入方向,新增财力要向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事项倾斜,向支持机制建设和体制创新倾斜。要按照“三保一促”的总体要求,优化支出结构,压缩非生产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支出,要努力使行政成本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逐步下降。要积极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支农惠农等经费保障政策,确保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等各种补贴资金全面兑现。要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坚持集中财力、整合资金办大事的原则,保障重点支出的需要。
最后谈一下统筹协调的问题。各级各部门要加强统筹协调,打好财税工作总体战。一是要进一步提高对财税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为政之道在于理财,没有坚强的财政作后盾,就不可能有强有力的政府行政调控能力。财政税收,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是国家政权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维系政府政权正常运转、促进改革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