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富民优先的原则,始终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坚持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向民生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上学、就业、看病、养老、住房等问题,切实做到发展惠民。一是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以扩大就业带动收入增长,建立健全促进就业和支持创业的长效机制,突出解决好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努力实现充分就业。不断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集体协商机制、决策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促进职工收入与企业效益同步提高。二是加大为民办好事办实事力度。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力用在群众直接受惠受益的项目上。切实加快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完成棚户区改造,解决好库区移民、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加大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设施投入,提高老年人、残疾人、孤残儿童等特殊困难群体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认真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包联共建”社区、村活动和党员干部与库区移民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活动,把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作为承诺践诺的重要内容,把群众感受到创先争优活动带来的新变化落实到行动中。三是加强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作风建设。重点抓好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的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规范行政审批和事业性收费管理工作,方便于民,让利于民。不断加强行风建设,开展创建群众满意窗口、优质服务品牌、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促进窗口单位和服务行业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在服务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在促进社会和谐中创先争优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保障社会和谐稳定,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点工作。我们要充分认识形势的深刻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切实理解和把握社会管理重点在基层、难点在基层的实际,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重要作用,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上创先争优,争做联系服务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的优秀组织和先进个人。
一要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社会管理工作水平。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创新群众工作方法,真正了解民情,提高群众工作的针对性。积极创新社会管理工作机制,引导各种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创新群防群治新模式,增强全社会的预防和控制能力。突出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引导群众树立自我管理和服务意识,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组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能力。全面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
二要发挥各级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积极做好社会矛盾排查化解工作。要进一步健全和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健全民意诉求表达机制,坚持领导干部定期接访、干部下访、领导包案等制度,畅通信访渠道,确保群众的诉求在基层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提高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能力,引导群众通过调解和解的办法解决纠纷,下大力气解决群众反映突出、强烈的热点、重点问题。对活动中发现的矛盾纠纷,要及时纳入党组织和党员的承诺范围,明确责任人、具体措施和完成时限,确保取得实效。
三要积极推动平安创建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的“第一道防线”作用,积极参与平安乡村、平安社区、平安企业、平安校园等系列创建活动,不断拓展平安创建领域、丰富平安创建内涵和形式,提高创建实效。各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科技防控城市”政府惠民工程,加大技防设施建设与改造力度,建立健全人防、物防、
来源:https://www.98523.com/fanwen/lingdaojianghua/biaozhangdahuijiangh/201206/1690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