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扩大输出覆盖面和输出成果。
总的说来,我县劳动力资源优势明显,全县上下对实施“打工经济”战略熟悉统一,组织到位,机制健全,措施有力,劳务输出工作成效显著。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经验和成绩,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发扬成绩,进一步做好劳务输出工作。同时,我们又必须清醒地熟悉到,我县的劳务输出工作与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与其他地方的工作效果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数量上,我县2005年转移2.2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42.9万人的5.1,而××县转移2.06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13.5万人的15.2;质量上,目前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进入
品牌时代,如××省整合40个县的家政人力资源,着力打造全国第一劳务品牌“××”,引领国内家政业的发展。××市整合全市劳工的品牌力量,把“××师傅”确定为全市统一的劳务品牌,有力地提升了××劳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县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没有形成劳动力品牌,劳务输出仍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的“三低”阶段。目前,沿海发达地区的劳动力资源十分紧缺,很多地方出现了“民工荒”、“技工荒”、“保姆荒”,而我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却转移不出去,即使转移了,要么“稳不住”,要么收入水平不尽人意。究其原因,制约我县劳务输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重视不够。2004年以来,县委、政府多次下发关于加强劳务输出工作的文件,大部分乡(镇)、部门十分重视,主要领导既挂帅又出征,工作进展快,起色大,效果好,农民增收明显。但仍有一些乡(镇)、部门对实施“打工经济”战略不够重视,认为抓“打工经济”不轻易出“政绩”,导致工作机构有名无实,工作经费没有保障,工作措施落实不力,劳务输出工作长期处于一种无为而治的状态。
二是培训不够。我县少数民族众多,群众文化程度低,“小富即安、故土难离”的守旧思想根深蒂固,加之宣传发动和组织培训的工作力度不够,全县参加过技能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还不到5,与发达地区相差近30个百分点,致使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偏低,很大一部分群众外出务工的意识不强,不敢或没有能力“走出去”打工。
三是措施不力。部分乡(镇)劳动保障所没有配备专职人员,兼职工作人员又无法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劳务输出的宣传、发动、组织和服务上;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通报联席会议制度尚未建立,部门之间交流、协调不畅;社会职介机构少,市场化运作程度低;劳动力资源信息库有待完善;服务不到位,有的乡(镇)、部门没有按照培训、转移、治理一体化的要求开展全程服务,影响了劳务输出的稳定率;跟踪服务工作滞后,农民在外务工维权难。
四是投入不足。由于财政困难,具体工作部门经费紧张,乡(镇)劳动保障所运转艰难,宣传发动、技能培训等工作难以全面开展;扶持农民外出务工的小额信贷担保机制不完善,部分农民外出务工筹集不到路费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说到底就是投入不足,重视不够的问题。我们要在下一步的工作中用创新谋变的办法切实解决好。
二、必须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做好劳务输出工作重要性的熟悉
××县最大的矛盾是农业人口和农业资源严重失衡的矛盾,××县最大的困难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难的困难。××县有70多万人口在农村,有近30万适合外出务工的农村劳动力。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来看,××县不可能在短期内通过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以最大的决心、最高的熟悉、最有力的举措,坚定不移地实施“打工经济”战略,最大程度地向外转移农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