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息等载体,形式多样地向农民广泛宣传劳务输出政策、就业信息、打工致富和返乡创
业的先进典型,使县委、政府提出的“打工经济”战略深入人心。两年来共发放宣传资料7万余份、《劳务输出知识问答》6万余册,开展咨询活动130(场)次,发布用工信息143期,制作各种布标和标语65幅、劳务输出宣传录音带20套,摆摊设场开展咨询服务,解答了4.5万余人次人民群众反映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引导,在全县上下营造出了“外出务工光荣、劳务输出致富”的良好氛围,有效地转变了群众外出务工的观念,增强了群众“打工致富”的意识,提高了群众外出务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过去被动地“要我去”转变成为今天主动地“我要去”。
三抓长效机制。认真开展农村劳动力资源调查统计工作,对全县劳动力资源现状做到“三清”,即清楚全县适合外出务工的劳动力资源总数为27.56万人、清楚农村剩余劳动力为16.7万人、清楚有外出务工意向的劳动力为9.61万人。先后研究制定了《××县扶贫劳务输出工作实施方案》、《××县2005-2010年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培训规划》,出台有关劳务输出的优惠政策,鼓励公务员带薪带领农民外出务工。将劳务输出效益纳入全县综合经济目标治理,县政府与各乡(镇)签订年度劳务输出工作目标责任书;县人大、县政协组成调研组先后深入八宝、阿科等10个乡(镇)对全县“打工经济”战略实施情况进行专题调研;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多次组织工作组深入20个乡(镇)对劳务输出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和指导,形成了机构健全,措施有力,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长效工作机制。
四抓培训服务。按照“先培训、后就业”的原则,围绕市场需求开展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在乡(镇)所在地和村民委开展以基本权益保护、择业观念、职业道德、基本法律知识为主的输出前引导培训,参训率达到95以上,提高了外出务工农民的综合素质;整合职业教学资源,由县民职中组织了310名外出务工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了外出就业的竞争实力;推行“订单劳务培训”,根据厂家需要进行具体业务培训。不断完善服务和保障工作,深入开展“春风行动”,加强劳动执法检查,为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服务环境;进一步规范和清理各种非法职介机构,严厉打击各种坑蒙拐骗的违法行为,有效维护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跟踪问效治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外出务工人员的工作、生活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外出务工中碰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逐步实现了输出人员由劳力型向技能型转变、由近距离打工向远距离打工转变、由打零散工向专业型打工转变、由分散打工向集体型打工转变、由输出短期工向输出长期工转变,逐步形成了“输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良性循环。
五抓输出渠道。切实加强对外协作,与福建××、广东××等县(市)建立了长期劳务合作关系,引入社会信誉度较好的××职业介绍所、××劳务大市场、××人力资源开发公司等社会职介机构共同开发我县劳动力资源,积极探索出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输出模式,多方搭建稳定的输出平台,创新措施加快劳务输出步伐。这包括:开展合作式输出,与××、××等职介机构合作,将务工人员送往输入地后,由职介机构负责安置;开展定单式输出,根据××、××等输入地用工需求,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完成岗前培训后直接输送到用工单位;开展定向式输出,对用工需求量大、用工信誉好的企业,采取定向直接输出方式,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输出效率;开展带动式输出,充分发挥在外务工带头人的宣传带动作用,形成“输出一个、带走几个、带动一片”的带动效应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