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要内容的优惠政策,转为按照国际通行的惯例和规则,对法制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等进行综合性的整治优化,以提升地方投资环境的整体竞争能力。可以说,在这场生死攸关的竞争中,谁能营造更优的投资环境,谁就能赢得更大的发展主动权。从这个意义上讲,投资环境不优化,南昌的长远发展就没有后劲,南昌的崛起就没有希望。
环境建设不仅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战略性工作,而且还是一项必须常抓不懈的长期性工作。投资环境的优化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总结、不断改进的过程,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没有唯一,只有第一;没有终点,只有起点。去年,我们开展优化投资环境“服务年”活动以来,实施了33个优化投资环境工作项目,大规模地开展了投资环境整治,南昌在国内外的影响和知名度越来越大,成为国内外众多投资者关注的热点城市。去年,世界银行首次对中国23个城市的投资环境进行评估,我市排在“b+”类,与北京、深圳、郑州处在同一个等级,超过长沙、合肥、武汉与成都等城市。这些都是我市投资环境不断得到明显优化的具体体现。但是,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市在环境建设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有些问题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了南昌的对外形象,制约了我市的经济发展。从今天会上播放的暗访录像中大家可以看到,有些部门工作人员在提高工作效率、规范办事程序、搞好廉政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有的作风飘浮、办事拖拉;有的解决问题隔靴搔痒,治表不治里,治标不治本;有的滥用权力,吃、拿、卡、要;有的不按规章制度、政策法律办事,无序操作、盲目操作,等等。特别是我市在环境建设上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主要体现在:一是重“外资”轻“内资”。有些部门对于“内资外资都是资”的认识还不统一,重外轻内、内外有别、内外待遇不一致的现象和行为依然存在。如何将一些原先适用外商投资的政策和措施,变通并适用于内资,象对待外资企业那样对待内资企业,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法规体系,我们要做的工作还很多。二是重“引进”轻“协调”。应当说,为了吸引外资,各级政府和部门花了很大的力气,跑断了腿,磨破了嘴。但有些项目好不容易引进来了,后续的协调服务工作却没跟上,引进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障碍或阻力。现在外来投资企业已经不仅仅是只关注税费减免等短期的优惠政策和短期的目标,而是更多地关注产业扩张的空间、市场变化、技术力量及人才来源、企业稳定性等长期发展的因素。这些都需要政府有关部门予以协调配合和服务,否则不仅会影响企业在昌的发展,而且会影响南昌投资环境的总体形象和水平。三是重“审批”轻“监督”。行政审批只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很多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都应当是在审批之后。但有一些部门重事前审批、轻事后监督的现象较为严重,致使一些项目最后成了胡子工程、烂尾工程,扰乱了市场秩序,破坏了竞争环境。四是重“管理”轻“服务”。在市场经济日益发展完善的条件下,政府的职能应该及时转变到位,真正把属于企业的权力还给企业,把属于市场的功能还给市场,把属于社会的职责还给社会,从而使我们的工作方式由计划经济型向市场经济型转变,由直接参与经济活动向营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转变,由以自我为中心向以企业为中心转变,真正做到依法行政、透明行政、高效行政。那些用管理代替服务,管许多不应该管、也管不好的事,走入管理误区的行为,最终只会是管理越了位、服务不到位,增加了企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