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管理土地的水平越来越高,随着改革开放、科技兴农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政策的深入推进。外出务工经商的能力日愈增强,温饱问题不再是贫困山区农村焦点和难点。新时期新形势下,贫困山区大多数农民渴望走出去,经济发达地区就业经商谋求更多的利润,流转承包的土地资料已成为肯定之趋。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也对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出了具体要求。然而,当前贫困山区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由于缺乏引导约束机制和可以借鉴的规范模本,土地流转主要以农民自发为主,转包、租赁、互换、代耕等多种流转形式并存,涉及的人口多、地域广、内容杂、隐患大,如果不及时引导和规范,肯定会引发一系列社会矛盾,影响粮食等农产品的平安供给,影响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影响贫困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主要原因
必需充分明确现时期的土地流转方式,要引导和规范贫困山区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层次剖析其影响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因,才干科学引导其有序流转、快速流转。据调查统计,2007年湘西州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达18.2万亩,占总承包面积的9.2%涉及农户7.36万户,占家庭承包农户总数的13.8%其中以转包11.8万亩、转让1.2租赁3.3万亩、互换1.3万亩、代耕等形式0.6万亩。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名目繁多、内容不一的流转方式呢?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土地流转政策机制不明。自1981年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留成于集体归村组管理的地块为数不多。加之国家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出台,并且将土地承包期直接延长30年不变,林地和“四荒”等开发性生产的承包期50至70年不变,土地资料进一步被相对固定下来。而目前,农村鼓励土地流转的政策尚未出台,规范流转的机制不明,引导农民自由流转、健康流转的氛围不浓,可以借鉴的流转模本没有形成,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难以收回经营权,甚至会丧失土地,因而宁可土地撂荒也不愿意流转,致使农村真正土地流转的户数不多、范围不广、比例不大。
二是土地行权人认同感不同。农民是享有土地资料经营管理权的具体行权人。对土地资料的认同感也各不相同,从而所产生的行为、采取的措施也不尽相同。恋土情结严重的则宁可土地抛荒也不愿流转;恋土情结较重的则将土地资料交给邻里管理或请人代耕;恋土情结一般的则转包、租赁给他人管理,而思想相对解放的则渴望将土地资料质押给他人,作为异地经商从业的资本。如此一来,不同的情结滋生不同的流转方式,进而形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的转包、租赁、代耕、互换、出让等多种形式。
三是土地规模运作能力不强。贫困山区土地资料多属丘陵坡地。方便于机械化耕种管理,且种植业所需的生产周期长,短时间难以见效益。加之受交通、区位等瓶颈制约,经营土地的生产利息偏高,综合效益偏低,与房地产等商业性开发相比,个人或公司规模经营土地开展种植业获利空间不大,农产品加工企业愿意前来投资落户的不多,无法产业化运作、规模化经营、集成化管理、高效化利用土地资料,致使土地流转工作滞后、速度缓慢。
四是土地撂荒浪费约束不力。农村土地管理部门和村居委会由于对土地流转工作重视水平不够。已经危及到农村的土地平安。
五是土地无序流转隐患不少。现时期。农户之间互换代耕所进行的流转,主要是口头约定,绝多数没有签订流转合同,少数农户既使签订了最多也只是一些简易协议,合同内容和条款极不规范。同时,参与流转的农户因为土地流转的合法性重视不够,怕麻烦,基本上没有严格履行申请、登记和审核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