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破解“三农”难题,发展现代农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实现农业增效、农村稳定和农民继续增收的根本途径。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异,必需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主动顺应激进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转型的客观趋势。县作为农业大县、工业弱县和财政穷县,近年来坚持用生态和谐理念引领现代农业发展,充分依托外地优势资源,大力实施“四大”战略,使社会经济呈现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坚持生态立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也是工业不发达的贫困县市唯一可倚重的优势资源。20世纪8090年代,生态资源是自然禀赋给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的物质基础。由于人们大规模地伐薪烧炭、毁林开荒掠夺式生产,致使水土流失加剧,洪涝、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濒发。自1993年以来,县遭受“5.317.22特大洪灾和永茂地质灾害等,直接经济损失30多亿元,数辈人苦苦创建的千秋基业和大片良田沃土毁于一旦。
近年来,为了不让喜剧再次重演。县始终将维护生态环境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和县域经济增长第一支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积极构筑生态农业体系。一是常抓不懈,努力营造生态屏障。生态环境极其脆弱,一旦遭受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要治理绿化荒山、荒坡、荒滩和防止山体石漠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需临时努力、长抓不懈,才干确保取得效果。依照一手抓新造,一手抓保护的思路,采取“分区负责、全民绿化、专人管理”等一系列措施,落实专人管理,严把造林质量关,确保造一块、成一块;严厉打击盗伐滥采、毁林开荒和人为纵火焚山等非法破坏活动。同时,注重运用固定标语、新闻媒体、扩大会议等多种形式宣传造势,努力形成全民护林兴林的生动局面。二是抢抓机遇,大力夯实生态之基。结合国家实施的世行造林、退耕还林和生态公益林维护等项目,采用以粮代赈、租赁经营等方式,以再造秀美山川为目标,聚集全县之力开展人工造林。通过项目拉动、政策推动、能人带动等办法,全县爱林的热情空前高涨,造林的意识明显增强,自觉护林的队伍日益扩大,先后涌现了一批造林大户、护林先进个人,三年内完成退耕还林103万亩,全国南方片区退耕还林试点示范工程县中名列第一。2006年底,县现有林地面积2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7.6%不只为人们营造了良好的人居环境,还可以优先享受国家生态补贴政策。目前,仅退耕还林一项,预计可以获得国家生态补贴资金总额超越10亿元。三是狠抓项目,全力整合农口资金。结合退耕还林、四边绿化、产业开发、柑桔低改、水土坚持工程、欧盟天然林维护等等,充分整合资金,整村推进,坚持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偏重,采取长短结合、以短养长、林药兼作等方式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助推生态农业,科学再现“山顶松柏椿杉、山腰果蔬药茶、山脚稻谷鱼鸭”和谐景象。
二、坚持节能护县。促进统筹协调发展
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空间与发达地区不可比,由于受交通、信息和区位等瓶颈制约。而生态资源相对丰富,后发优势明显。依照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必需坚持环保节能优先发展,坚持在维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促进生态资源能够永续利用。一是开辟新能源,着力为生态减压。抓住农业部、市等继续扶贫援建的良好机遇,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集中推行以沼气池、节柴灶为主的农村能源建设,积极探索“畜-沼-果”畜-沼-粮”等生态农业模式。结合新农村建设的村间道路硬化和“改水、改厕、改圈、改路”工程,两年内新建沼气池1.8万个,节柴灶3万个,有效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增强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