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落后,大凡少数民族贫困县。财政资金紧张,财政支付能力极为低下,一定水平上影响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三个文明建设的进步。为此,笔者就民族贫困县财政怎样走出困境试作浅论。
迎难而上,正视困难。逐步做大财政“蛋糕”
同时也有政策管理等方面的原因。笔者认为,民族贫困县财政极度困难主要有历史原因和自然条件的原因。要从根本解决财政困难的现状,必需加大贫困县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时调整产业结构,只有经济发展了财政状况才干够好转,才干逐步走出困境。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经济,克服以前那种只注重烟、酒行业、五小”企业和矿业的发展,忽视了深加工和第三产业发展的做法,这样可以克服产业结构单一畸形给财政带来的有利影响,有利于增强财政收入,把“蛋糕”做大。
大力开辟民族贫困县的财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
客观上要求有行之有效的财政体制与之相适宜,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分税制财政体制又是世界各市场经济国家处置中央同地方关系比较好的方法。这就要求贫困县在实行分税制以后,根据新情况重新确立理财思路,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培植地方财源,重构财源体系,重新选择财源建设的重心。稳定基础财源的同时要优化主体财源,重点扶持工业企业,并积极开拓新的财源,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发展第三产业。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比较有潜力的行业、项目、进行重点培植,要使以往零星、分散的财源,逐步形成规模,以便最终形成新的财源增长点。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的作用将会更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贫困县也应及时转变观念,要更加注意利用有限的财政资金来引导和调节外地区的产业结构。民族贫困县开发不能因袭保守的产业结构,也不能搞重复建设,而要抓住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自身资源特点和优势产业,培育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结构调整中振兴本地的经济。一是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费改税”工作,切实减费并税,减轻农民负担。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桐油、椪柑、猕猴桃等)发展畜牧业(山羊、奶牛养殖)二是合理开发和保护资源,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三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要淘汰、关闭一批资源浪费、技术落后、生态污染严重、质量低劣的企业,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激进产业;四是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市场为导向,发展旅游业,应是湘西地区优化资源配置的上佳选择。旅游业是高投资、高回报、高收益的产业,wttc世界旅游理事会)发布《中国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旅游行业对经济的影响》专题演讲中指出,21世纪旅游业将为中国发明庞大的财富和更多的就业机会。贫困地区更应抓住机遇,充分利用外地旅游资源富集、自然、人文景观多,文化内涵丰富的优势,发展具有特色的旅游业,努力成为支柱产业。安排财政资金支出上,应重点用于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以改善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环境,支出总量坚持合理增长的同时,要确定行政经费的适当规模,要根据机构改革以及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精简一局部富余人员,严格预算约束,减少财政资金的浪费,进一步压缩行政经费的开支,同时还要优化行政事业费的支出结构,重点保证山区教育、科技等方面的支出,对实行差额预算的单位,要重新界定其支出范围,把有条件的事业单位推向市场,探索出多种形式办事业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