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建设存在差异
特别是民主政治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州各级政协的民主监督在促进我州经济社会发展。但是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意识不强、措施不够、方法不多、效果不佳、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民主监督过程的漫长和步履艰难。强调的严密科学的整体性和组织性。对民主监督的认识不高表示为民主监督组织化的意识不强。少数基层党政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缺乏对民主监督的充分认识和应有正确理解,行为上漠视民主监督、应付民主监督、抵制民主监督。错误认为民主监督是无事多事,无事挑刺,多此一举。局部基层政协领导认为民主监督缺少法律权威,随意性大,不好操作,加之对一些决策无法监督,对热点问题不敢监督,对难点问题无力监督,普遍缺乏监督热情和监督责任。政协委员双重身份,怕越位、怕添乱、怕惹麻烦,加之民主监督自身的非强制性,监督时间随意性和监督结果的不确定性,畏难情绪大。
(二)机制缺失。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缺乏完善的运行机制、保证机制和反馈机制。监督乏力法规不完善。组织机构不健全,履职尽责的自我约束机制不严;民主监督外部机制制度化、规范化、顺序化进展缓慢,监督无章可循,弹性很大,往往事后表态支持的多,事前参与主动影响的少;机制建设停留口头多,落实行动少;委员主动接受履行监督责任多,主动要求行使监督权利少。监督什么?怎么监督?虽有原则性规定和要求,但普遍缺乏顺序性、约束性、操作性的规定,特别是具体到某一区域、某一部门(单位)更是如此。
(三)水平不高。履职实践中。对监督内容调研不够,提出的建议和批评角度不高,深度不够,内容不广,对推进工作改进作风指导性不强,民主监督工作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监督队伍建设上,重推荐,轻规范,缺少应有跟踪,委员主体作用和集体智慧没有发挥。
二、提高基层政协民主监督组织化要实现四个转变
增强监督效果关键在于不时提高民主监督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当前基层政协民主监督难题。虚功实做,努力推进民主监督实现四个转变。
(一)提高认识。推进民主监督由政协热党政冷向党政政协共同热转变。
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统筹协调的领导机制。坚持紧紧依靠党的领导,政协组织要积极主动争取党委的重视和支持。取得政府的支持和各职能部门的配合,充分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必要保证。要依照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根据党委的要求开展民主监督。重要的民主监督要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明确要求。要加强与政府的密切沟通和联系,取得政府的大力支持,确保对政府工作所提意见和建议有的放矢,有利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二)建立组织。推进民主监督由委员个体主动接受向委员集体主动监督转变。
把零星的批评建议上升为党派界别的监督意见,要把过来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不时增强政协民主监督的影响力和有效性。要变单位聘请民主监督员为政协集中选派民主监督员(特约监察员)和行风评议员,由1-3名委员组建1个监督小组,通过组别活动,健全组织机制,对监督对象实行常态监督。要建立运行机制,不时在知情、沟通、反馈环节上下功夫,对民主监督的各个环节做出明确规定。知情环节上,党委、政府要向政协通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使之知情明政。沟通环节上要使党委、政府与政协的沟通联系经常化。
(三)突出载体。推进民主监督由有形式无内容向有形式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