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粮食平安更是面临严峻挑战。为了贯彻国家提倡的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粮食平安问题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问题。特别是对于像这个粮食难以自给、局部乡镇吃粮靠进口的山区县来说。充分挖掘山区的粮食生产潜力,确保山区实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现以为例,将山区县粮食生产的现状、问题和建议综述如下:
一、农业现状
1粮食生产现状。地貌 八山一水一分田”一个人多耕地少、粮食供求矛盾依然突出的贫困山区县。从1998年至年十年间。增长7.9%耕地减少0.5万亩,减幅2.3%粮食总播面积减少10.7万亩,减幅21.1%粮食总产量减少3.4万吨,减幅23.6%人均肉类产品、禽蛋、水产品占有量比全国人均占有量低19.7公斤、14.91公斤和26.25公斤。人口自然增长,耕地逐年减少,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但粮食收获面积逐年减少,单位面积产量降低,复种指数不高,这却是人为因素所致,应引起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注。
2农田水利设施现状。一是塘、库、堰严重老化。现有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大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集体时设计修建的大多年久失修。县目前有近70%左右的农田靠自然雨水灌溉,仅30%左右的农田依靠水利设施。多年来,县新建水利项目几乎没有,造成农业发展后劲缺乏。二是沟渠不配套,排灌不分家。不能做到明水能排,暗水能滤。县粮食主产区的十八条畈,只有三条畈依托民办公助工程和节水灌溉示范工程,修建了排灌系统,其余15条畈,由于排灌不能分家,大部分属于冷浸田或中低产田,土地产出率低。据统计,县急需改造的低产田和冷浸烂泥田高达5万亩以上,并有逐年扩大的趋势。三是渠、堤、泵站等“五小”设施毁坏严重。据有关部门统计,县中小泵站800多处,其中能发挥灌溉作用的不到30%电力设施被盗或毁坏严重。
3土地资源现状。一个以丘陵为主体的低山丘陵地区。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其中水田137637亩,可耕地资源409662亩。全县人均耕地0.48亩,只占全省人均耕地面积的40.70%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4.80%一个典型人多地少的山区县。
4农业机械化现状。山区县属山区。山垅耕地多,平坦的耕地少,冷浸烂泥田多,这样的地形条件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截止目前,县农业机械总动力10.57万千瓦,各类农业机械9421台/套,全县亩平拥有机械动力0.35千瓦,机耕机整比例为36%机械播秧水平为0.50%机械植保比例为10%机械收割比例为42%农机耕作水平在全省偏低。
二、问题与原因
1耕地逐年减少。耕地是粮食增产的基础。地动山摇。据年报统计,县1998年到年,10年间耕地面积减少0.5万亩,减幅为2.3%且耕地减少的幅度逐年加大,形势越来越严峻。
2粮食收获面积减少。2005年至年县三年间的粮食播面为:2005年全县粮食总播面为39.95万亩;2006年缩减到39.14万亩。
3农业基础设施单薄。一是山区县水利设施覆盖面广。建设与管理存在盲点。二是垅田面积较大,交通不方便,无机耕路,农事操作不能使用机械化,收获粮食只能靠肩挑背驮,增加了生产本钱。三是山区县基础设施不配套。
4耕地基础地力差。按湖北省中低产田划分标准,县共有中低产田达20.09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93%山区县大多水田面积垅岔较多,光照缺乏,冷浸严重。旱地坡度陡
肥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