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产提高的潜力在全国各地、市进行了大规模的实证研究。根据调查,我国现在水稻、小麦和玉米的大田最高单产和大田实际平均单产的差额约为实际单产水平的..5~3.5倍,这个差距代表在作物品种现有光合作用的水平下可以挖掘的潜力。
这项调查又发现,假如我国政府对粮食科研给予足够支持,有一半的潜力可以用育种的方法改进作物品种来实现。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粮食生产具有非凡的重要性。自1959~1961年三年自然灾难以后,我国政府就非凡重视粮食科研,而且在许多方面居于世界前列。1966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开发出半矮杆水稻品种,标志着绿色革命的开始,而我国在1964年就开发并推广了同类品种,并且于1976年开始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直到1990年代初我国仍是世界上唯一大面积生产杂交水稻的国家。只要政府给予粮食科研足够的支持,我国一定有能力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自己。
四、完善粮食储备体系,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一国即使有足够的粮食生产能力,每年的实际生产仍然会受到不可控制的自然因素的影响而有波动,粮食储备是政府调控粮食供给余缺、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我国粮食储备制度目前仍存在很大缺陷,主要是国家储备粮功能定位不明确,储备规模过大,地区配置不合理,成本过高;国家粮食储备暴露出了明显的效率低、时效性差、缺乏透明度等弊端。
目前国家粮食储备的政策目标主要有粮食安全、稳定粮农收入、稳定粮食价格和储备本身的经济效益。国家粮食储备制度的目标应该以国家粮食安全为主,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为辅。从这一目标出发,要合理确定国家储备粮规模,改善粮食储备的地区布局和吞吐的办法。根据我国粮食生产的历史经验,常年的粮食产量波动仅在3%之内,而且很少连续两年减产,所以专项储备顶多只要5%就够,国际上通行的安全储备量也只是5%。按全国总消费量的5%计,500亿斤的国家专项储备规模即可达到国际公认的安全水准。目前中心储备粮的规模已达到1200亿斤,规模过大,成本太高,要逐步降低。
二是随着全国统一的粮食市场的建立,粮食储备尤其是专项储备,应该集中在粮食主产区,各个主销区只保留必要的周转储备,这样可以减少粮食储备治理单位和储备粮的总量、增加透明度、提高调剂的时效,降低治理成本。
三是以往粮食储备的吞吐由粮食行政部门层层分解计划指标,不通过市场进行,不能主动地、预防性地影响市场和引导价格,价格调控效果很差。应该改为中心储备粮通过市场吞吐的调控模式,以提高效率。
五、改革政府行政职能,减轻农民负担
在农民的收入有限的情况下,税费负担越重,农民自我保障的能力就越低。近些年来农民负担的问题引起了各界高度的重视,今年中心政府全面推行了税费改革,以期减轻农民的负担。农民的税费主要用来支付乡、镇、村等基层干部的工资,假如干部的数量不减,农民从税费改革中得到的好处,地方干部必然会再以其他变相的名目收回。今年两会结束时记者招待会上,温家宝总理把基层机构和干部的精简作为农民减负的必要条件,认为农民税费改革的成败在此一举。现在许多省都在推行并镇、并村、并学校等一系列工作,对精简地方政府机构和干部下了很大的功夫,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我国目前基层政府的机构大多数还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职能来安排的,不少地方这几年虽然把七站八所合并成几个中心,并且减少了干部编制,但是职能照旧,为了完成工作,这些机构就又雇用了许多编外的人员,结果,有些县乡干部的实际数量并未减少多少。要真正减少基层政府的干部数量,必须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