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活动,努力提高我县食品生产加工业的质量安全水平,促进食品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在我县范围内不出现大的食品安全事故。具体工作中,要本着标本兼治、着力治本的方针,突出“三大重点”,坚持“四个结合”,完善“三项机制”。
(一)突出“三大重点”,切实提高这次整顿工作的针对性。一是突出重点产品。继续把粮、肉、乳制品、饮料、植物油和儿童食品作为重点产品。二是突出重点地区。重点抓好农村、城乡结合部以及长期存在“一地一品”、“一地多品”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区域。三是突出重点对象。重点加大对生产规模小、生产条件差、产品质量存在严重问题企业的整治力度。特别是要重点整治无生产许可证、无营业执照企业,严厉查处无证生产等违法行为。
(二)坚持“四个结合”,确保这次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即坚持集中打击与日常监督相结合、重点打击与综合治理相结合、加强监管与企业建立自律机制相结合、打假与扶优相结合,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迅速开展各项工作,确保这次整治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要严格按照省、市要求,打好“严厉查处无证、无照生产行为”、“严格实施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监管”和“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行为”这“四大战役”,从食品加工环节入手,一手抓突击整治,一手抓日常监管,通过整顿,实现“三个一批”的预期目标。即:扶持一批名优企业,关闭一批不具备产品质量安全条件的食品生产企业,严厉惩处一批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违法犯罪分子。对有违规行为的企业,要进一步强化跟踪监管,真正做到四个“不放过”:即整改措施不落实的不放过;产品质量仍不达标的不放过;教育处罚不到位的不放过;质量教训不汲取的不放过。对屡教不改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闭。
(三)完善“三项机制”,逐步建立保障食品安全的长效机制。一是进一步完善监管机制。按照“有权必有责”的原则,实行“谁发证、谁监管、谁负责”的责任追究制度,划分和落实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责,强化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的市场准入监管,严把准入发证关,加强发证后的监督,加大对无证生产经营的查处力度。要整合执法力量,实行“分片包干”监督工作责任制,建立日常定期巡查和重点企业驻点监督制度,大力推行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制度、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食品生产经营台账制度、凭证登记管理制度和索证索票制度,不断提高监管工作水平。要建立食品加工企业信誉等级评定制度,建立企业不良行为记录,把连续违规违纪的企业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要完善监管信息通报制度,定期向县政府和有关部门通报食品加工企业的质量安全情况,以便于及时有效地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二是进一步完善执法打假机制。质监、经贸、工商、卫生、药监、农业等部门,要进一步落实执法打假责任制,把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违法活动的任务和责任,逐级分解,落实到人,切实摸清全县食品生产企业的数量、规模和质量状况,做到对假冒伪劣食品生产活动的早发现、早控制、早打击。要按照“全面清理、不留死角,严肃查处、不留后患”的要求,依法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对发现的大要案件要组织专门力量,逐一进行分析调查,尽快处理结案。对制假售假的企业和犯罪分子,要依法严肃处理。三是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机制。要充分发挥质量监督员和质量协管员的作用,下移监管工作重心,及时掌握食品加工企业的生产、质量状况。县质监局要做好质量监督员和质量协管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监督能力,切实解决“打不着”和“打不准”的问题。要充分利用现有信息平台的作用,完善举报投诉制度。同时要建立举报奖励制度,在全县范围内,制定统一的举报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