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于秸秆综合利用领域,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育农村经济增长新产业相结合,以加快提升秸秆现有利用水平和实现废弃秸秆资源化利用为重点,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保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尽快形成多途径、多层次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提升秸秆综合利用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全县草畜转化快速发展,为争创全省肉牛养殖大县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建设原则
(一)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加强政府对秸秆利用的政策引导,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企业和农民的积极性,形成以政策为导向、企业为载体、农民广泛参与的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根据秸秆的资源种类、分布特点和利用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合理确定秸秆产业化利用领域,形成区域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多元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格局。
(三)科技支撑,示范推广。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努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着力解决秸秆综合利用中的技术难题,加大青贮氨化技术、揉丝打捆的示范推广,通过示范引导,培育秸秆产业化发展的基础。
三、建设内容
今年全县玉米秸秆预计达到55万吨,其中青贮35万吨,剩余20万吨。采取“政府引导、部门协作、发动群众、集中打捆、登记造册、分户贮存、寻找出路,统一外调”的方式,由畜牧部门牵头,除华岭和陇山2乡外,其它16个乡镇各自组建“玉米秸秆流动揉丝打捆服务队”1个,畜牧中心组建2个,每个服务队配备1套秸秆揉丝圆捆加工机组(9rc-1200型秸秆揉丝机1台,9qyk-5252型青贮圆捆机1台,9yb-5252型圆捆包膜机1台)。各乡镇统一组织农户出动劳力,集中利用90天时间,对青贮剩余的20万吨玉米秸秆集中打捆,登记造册,分户贮存。
四、效益分析
根据秸秆揉丝圆捆加工机组的性能及全县玉米秸秆量分析,每亩玉米产2吨秸秆,可打33捆(每捆60公斤),每捆销售收入15元(每公斤0.25元),每亩收入500元(每吨250元),20万吨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秸秆揉丝打捆可节省建设青贮池的部分费用,减少环境污染,避免秸秆资源浪费。打好的草捆贮存简易,取用方便,节省劳力。在打捆过程中造册登记,方便外调。
五、资金安排
全县18套秸秆揉丝圆捆加工机组及辅件辅料共需162万元。每套揉丝圆捆加工机组7万元(其中申请农机国补资金1.86万元,县财政补助资金1.14万元,单位自筹4万元),18套需126万元;每套辅件辅料需资金2万元,全部由单位自筹,18套需36万元。各乡镇自筹资金6万元务必于10月20日前交到畜牧中心,以便统一订购加工机组及辅料辅件。
六、时间安排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了加强全县玉米秸秆打捆利用,县上成立由县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畜牧、宣传、财政、扶贫、农机、广电、电力部门负责人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督导、协调、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畜牧中心,畜牧中心主要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综合协调、调度及业务指导。
(二)明确工作职责。玉米秸秆打捆工作任务重、涉及面广,各乡镇及相关部门要严格按照行政技术双轨目标管理责任制,在县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狠抓落实。各乡镇要按照县上的统一要求,成立由乡镇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