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广泛开展技术攻关、技术创新、节能降耗、质量管理小组等群众性的质量活动,全面增强企业质量基础。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建筑工程企业全部建立和完善标准化体系、计量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工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100%计量器具特别是能源计量器具配备率达到100%计量标准器具受检率达到100%强制检定的工作计量器具周期检定率达到95%规模以上企业按照行业要求,全部分别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以及(gmp药品包括保健食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药品经营企业(gsp药品质量管理规范)认证,鼓励食品、农产品出口企业获得国外卫生注册,化工企业符合rea ch法规(化学品注册、评估、许可和限制)规定。
2.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企业质量档案数据库。总结经验,要以质量水平和保证能力为基础。做好质量信用的记录和更新。依据《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划分通则》gb/t23791-2009建立科学、规范的质量信用等级评价指标体系。先行试点。逐步开展对企业质量信用的评价工作。整合质量诚信信息资源,推进平台建设,动态发布企业的质量信用等级,金融信贷、政府采购、工商管理、工程招标、招商引资等领域实现质量信用信息的应用和共享。对不同信用等级的企业施行分类监管,推动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
十三)扎实推进检验检测能力建设。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能力。整合社会检测力量和资源,根据全市产业结构特点。加强重点产品的省级质量检验中心项目建设和县级技术机构量大面广的公共质量检测项目建设。稳步推进检验检测机构社会化、市场化、集团化。至形成能够基本满足全市产品质量、工程质量、环境质量检验要求的检验检测技术网络。
十四)建立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质量宏观调控。
1.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质监、环保、建设等部门定期分别对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把握质量提升进程。县区主管部门每季度向本级政府和上一级主管部门报告一次质量状况;市主管部门每年向市推进质量振兴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提交一份质量振兴工作统计报告。
2.建立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衡量经济增长和运行质量的重要元素和指标。以质量和效益的提升推动经济增长,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产品质量合格率、质量提升率、品牌创建及其贡献率、主要产业及其主导产品的竞争力指数、高新技术产品创新开发率和贡献率等。要将宏观质量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纳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之中。充分发挥重质量效益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3.建立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市质监局、市环保局、市住建局定期发布产品质量、环境质量、工程质量状况;市质监局会同市统计局。引导消费并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定期向社会发布质量竞争力指数。定期发布商务、旅游、通信、卫生等部门服务质量状况;提高质量信息的开放性和透明度。
4.加强质量宏观政策措施研究。适时组织高层质量论坛。提出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可操作性的政策措施建议,根据推进质量振兴的阶段性进程。邀请资深专家对全市的整体质量状况、动态、趋向、问题进行分析诊断。指导质量振兴工作的全面推进。
二、实施步骤
1.启动阶段各级政府、各部门要按照《意见》要求.营造全市共同推进质量振兴的氛围。结合各自实际,基本建立起推进质量振兴的工作机制和目标考核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