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一体化,建立健全农村环境卫生管理机制。实行农村垃圾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
四)病媒生物防制行动
采取专业队伍与群防群控相结合的措施,按照“环境治理为主、化学防制为辅”综合防制方针。将病媒生物密度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之内。
1.广泛发动群众。对居民家庭、社区、单位和重点公共场所进行集中清理和整治,强化综合性防制手段,适时组织开展集中灭鼠、灭蚊蝇、灭蟑螂活动,有效控制“四害”密度。
2.积极开展病媒生物监测和防制技术培训工作。为病媒生物防制提供技术支持。
3.强化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械的行为。加强对灭“四害”所需药械质量和广告的监管。
五)全民控制吸烟行动。
1.各部门、单位要制定详细的禁烟、控烟计划。促进公共场所禁止吸烟、单位控烟工作的稳步推进,有效降低吸烟率。
2.开展控烟和履约宣传活动。引导公众不在公共场所吸烟、不主动敬烟和不接受敬烟,营造全面控烟的社会氛围。
3.积极开展无烟草广告城市、无烟单位、100%无烟公共场所”创建工作。
六)疾病控制行动
提高疾病综合防控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机制建设。开展以转变不良生活方式为主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系列活动,控制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1.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能力建设。检验能力达到国家要求。促进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县疾控机构实验室主要仪器逐步达到国家装备标准。基层卫生机构规范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强化公共卫生综合监测点的管理。加强妇幼保健机构标准化建设,逐步开展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落实孕前保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三级防治措施,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开展孕产妇和儿童系统保健服务和重点疾病防治。加强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着力提高卫生监督能力和水平,解决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
2.加强传染病防控。充分发挥爱国卫生运动群防群控的优势。根据重点传染病疫情,全面落实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大力开展预防接种工作,降低传染病的发病率。
3.强化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针对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日益上升的趋势,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加强慢性非传染病健康管理与健康干预。开展综合防控,降低慢性非传染病危险因素。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深入开展“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扩大癌症早诊早治筛查范围,积极推广口腔病预防适宜技术,逐步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
4.规范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逐步向所有人群扩展。逐步推进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卫生服务信息化建设,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主动建立和利用健康档案。优先为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产妇、0-3岁儿童等重点人群建立健康档案。探索电子档案信息系统与其他信息系统整合和有效使用。
5.完善医疗保障体系。扩大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逐步提高补偿水平,减轻居民就医经济负担。
七)公共场所及食品安全行动
1、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整顿。根据城乡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杜绝饮用水污染事件发生。
2加强公共场所环境卫生监管。严格按照《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等规定加强对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和卫生监督,对无证照、证照不齐、未按期校验和卫生条件达不到要求、从业人员健康证件不全的经营单位按规定。对屡教不改的从业单位坚决予以停业整顿,并督促限期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