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镇,自古就是控丝绸之路南线的咽喉地带,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镇位于区城南连绵起伏的祁连山腹地,四面环山,河渠穿行,溪流淙淙,稼禾铺地,草山连片。这里曾经辉煌过,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连年丰收,被称为“小江南”。为藏语哈赤之音译,意为父王之座,据传古代有一吐蕃万户居住。境内河流有河、峡门河。草原面积217平方公里、森林面积189平方公里,生长云杉、山杨、柏等树木。野生动物有马鹿、麝、石羊、黄羊、雉、蓝马鸡等。
镇26个村,19个村分布在干旱地区,7个村散落在河滩边;镇则基本是山旱地。近年来,黄羊河来水锐减,祖祖辈辈过惯了靠天吃饭的山区群众,遇上个丰水年,仓里则有粮,而一连三年旱,则往往颗粒无收。
之贫,甲于武威!日子穷得叮当响,面柜里无面,粮仓里无粮,小伙子娶不上媳妇,老汉们整天背靠着墙根晒太阳。在山外人的眼里,那些灰头土脸、衣衫褴褛,操着浓浓山区方言,坐在墙弯边等待救济、等待帮扶的人,就是山区人。
(二)近年来,镇日光温室人参果产业发展迅速,由年的2880亩发展到年的4600亩。尤其是去今两年,镇做强做大日光温室人参果产业。针对人参果经过多年种植,苗木的抗病能力减弱,程度不同出现了畸形果,产量有所下降,果品品质退化,导致市场竞争力不强,制约了该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的问题,加大人参果产品的改良试验,确保农民收入增加。
是从建造日光温室中尝到甜头的人。走进的日光温室,他正忙着侍弄人参果。过去,他养过牛,搞过小麦加工,全赔了。年春,他建起温室试种人参果,一茬就挣了1.2万元。“靠卖人参果的收入,我将两个孩子供着上完了大学,并相继都有了工作。这几年家庭收入的变化,是我以前做梦也不敢想的。种人参果这条路看来是走对了、走好了。”如今,已成为堡子村农民技术员的他,正忙着在自家棚里进行人参果产品的改良试验。
镇种植人参果的成功,更带动起了整个山区乃至县镇,县十八里堡乡、镇等地的人参果产业。特别是临近的镇,由于自然条件与镇相同,这里的人参果推广势头也非常迅猛。至年底,该镇日光温室总规模已达2661座4274.63亩,仅日光温室特色产业年可实现产值就达4136.1万元,使人均增收1860元,占全镇人均纯收入的67.9%。为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两镇还携起手来,采用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运销,合力打造以“天梯山”为品牌的人参果产业,形成当地有名的“张—哈”联手发展模式。
片区被列为全省第一个省级扶贫开发试验示范区。
片区打破行政区域限制,采取项目联手、科技联手、市场联手和民间联手措施,实行联片规划,推进规模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市场化运作,重点发展以人参果为主的果菜产业,以牛羊育肥为主的草畜业,以马铃薯和中药材为主的特色种植业,以生态避暑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和以劳动力输出、移民搬迁为主的劳务经济,自此掀开了山区产业扶贫、联手发展新的一页。片乡镇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联手合作争取项目,统一解决区域性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统一解决发展中资金、人才、技术短缺的问题。和两镇,从传统的发展模式中跳出来,利用气候冷凉、病虫害少等优势,大胆发展设施农业,特别是当日光温室人参果引种成功后,使原来的传统农业发展劣势变成现在的特色农业发展优势。通过发展人参果产业,山区群众发展设施农业的势头越来越猛,农民节水增收空间不断拓宽。
(三)人因生态破坏而贫穷,人因而改革生产生活方式,打破行政区域限制,科学发展,探索出共同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