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突出主导地位,倾注全市之力,锲而不舍地“抓”
我市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降雨适中,土层深厚,海拔高,无污染,是农业部划定的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2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大力发展果产业,是发挥优势、顺应市场的选择,是关注民生、实抓苦干的结果。我市历届领导班子牢牢扭住果业不放松,始终把果产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中之重,一届接着一届干,倾心尽力地抓。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围绕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发展支柱产业,采取行政推动、政策扶持、抓点示范、考察学习等方法,大抓果产业的起步和发展。本世纪以来,各级认准目标,锲而不舍,抢抓发展机遇,把果产业开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实行政府引导、科技支撑、龙头带动、品牌引领的推行机制,集中抓扩量提质增效,全面提升果产业开发层次和水平。市上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金果”品牌加快果产业发展的意见》,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加快发展进程。特别是近两年,我们认真审视市情,抢占发展先机,重新定位谋划,提出了“四三二一”发展思路和“六个集中突破”的工作要求,把果产业发展提到建设全市四大基地、培育四大产业的重要位置,制定了()果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苹果适宜区全覆盖的目标任务,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主管部门全力抓,相关部门配合抓,从上到下建立了县(区)主抓、部门指导、乡镇推动、村组实施的组织领导体系,形成了三级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果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突出规模经营,精心谋划布局,整村整乡地“扩”
规模扩张是果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基础。我们依托区位优势,优化产业布局,在全市确定了西部葫芦河流域、东部泾河流域和南部阴湿山区三个果品优势产区,把适宜发展果业的85个乡镇作为重点,按照块上突破、带上延伸、区域规模发展、整村整乡推进的要求,调整结构,合理规划,狠抓硬推,梯次发展,联村跨乡连片规模栽植。充分发挥干部群众的主体作用,每年从上年开始,及早谋划,合理倒茬,做好苗木和栽植地块的准备,当年春秋两季在全市组织开展果园新植大会战,统一规划设计、统一栽植标准、统一核查验收,坚持大苗大坑、大肥大水栽植,套杆覆膜,栽植一片成活一片,果园面积迅速扩张。尤其近几年,全市每年都以20万亩的新植速度发展,栽植区域由川塬地向山台区延伸,栽植规模由零星分散向集中连片拓展,栽植苗木由大调大运向自繁自育良种、授粉树合理配置转变,栽植工程由简单粗放向水电路配套、科学建园方向迈进,初步实现了葫芦河、李店河、水洛河流域和国道312线苹果适宜区全覆盖,全市果园面积占到耕地面积的29.2%,栽植乡镇由原来的43个发展到目前的69个,建成果树万亩乡镇54个,千亩以上果树专业村447个,农民人均果园面积0.85亩,从事果业生产的农民27.8万人,占农业人口的14%以上。果产业发展较快的县,近四年每年新植苹果10万亩,全县果园面积已达到7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户均8亩、人均1.7亩,农民人均果品收入达到1350元以上。
三、依托科技支撑,主攻质量效益,坚持不懈地“管”
质量管理是提升果产业效益的关键措施。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初步走出了科技支撑、规范管理、绿色高效的果园管理路子,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技术操作规程。在果园管理上。市上制定了“金果”11项果品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坚持一栽就管,常年抓管,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施优果工程,主攻果品质量效益。全市多次组织开展“果园建设管理年”活动,每年集中实施春夏秋冬四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