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推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常态化。
(四)做好公众气象服务
建设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做好气象实况监测、常规气象要素预报、各类灾害性天气和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开发与公众工作、出行、健身、医疗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公众气象服务产品。建设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开展公众气象服务需求与满意度调查和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业务。
建设市、县气象科普宣传业务平台。发布公众关心的重大天气、气候、环境和空间气象事件信息及气象新闻,传播和普及天气、气候、气候变化等科学知识。加强针对公众需求的气象科技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普及工作。增强公众科学应用气象产品的意识和水平,提高公众的防灾自救能力。
(五)强化专业气象服务
建设完善专业气象服务产品制作系统和发布平台。建立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积极开展太阳能等新能源开发气象服务,做好城市电力、热力、供水、油气线路和管道沿线的天气预报预警等服务。
做好城市气象服务。建立和完善城市突发气象灾害各类应急预案,做好城市高影响天气的气象服务,开展城市气象环境评价和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开展城市居民生活气象评价服务。
做好交通气象服务。初步建立服务于公路、铁路等交通行业的交通气象监测预警服务系统。重点做好新建铁路和新建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做好新建飞机场气象服务。
做好旅游气象服务。建设旅游景区气象观测系统,开展旅游景区特殊气象景观和旅游气象指数预报;建立旅游安全气象预报预警体系,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服务。
做好卫生气象服务。开展人类疾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分析和预报服务,开展人体健康指数预报。
做好山洪地质灾害气象服务。开展流域面雨量分析和预报、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服务,开展流域及局地山洪气象监测预警服务。
强化重大活动、重大工程项目等专项气象服务。不断总结重大活动气象服务经验、技术方法、业务流程以及组织方式。围绕各级政府发展战略、规划等,开展重大工程项目气象保障服务。针对防雷重点地区、重点行业和重大活动保障等需求,开展雷电预报预警服务。
二、加强预报预测体系建设,提高天气气候精细化预报预测能力
(一)进一步推进现代天气业务发展
加强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工作。建立和完善基于上级部门和欧洲气象中心数值预报产品的天气气候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开展短期和中期天气预报业务,开展预报技术总结、产品检验业务。建立中短期灾害性天气的集合预报释用业务。订正上级部门下发的指导产品,制作发布7天精细到乡镇的气象要素预报产品。
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建立适应本市灾害天气特征的物理量指标体系。建立雷电、冰雹、暴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短时临近预警业务系统和低温冷冻害、高温、干旱等预报预测业务系统。
进一步优化市、县二级天气业务流程。发展精细化气象要素短期预报业务,逐步建立无缝隙预报业务体系。完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流程和技术,提高预报预警时效。发展基于动力和统计释用的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技术。短期预报业务注重提高定量降水预报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做好灾害性天气种类、强度和落区预报。中期预报业务,注重发展常规气象要素以及灾害性天气中期概率预报技术方法。
建立分类预报产品检验业务。改进完善各类预报产品的客观化、标准化和规范化检验评分系统。改进常规气象要素预报检